天气冷了,街上阵阵栗子软糯微甜的香气沁入鼻腔,《本草纲目》有言:栗实,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如何下基层,如同炒板栗一般处处是学问、处处有技巧。实际上,“四下基层”也可以从简单的“炒板栗”当中,找到技巧方法,找到富含营养的下基层路径。
“炒板栗”要深小切口,让板栗容易剥开。在板栗凸起面切十字切口,长度要贯穿整个厚皮,没有切口板栗壳难以剥开。切口,是“四下基层”的第一要素。没有切口,下基层也只是“纸上谈兵”,也容易陷入“为下而下”的窘境。“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才能找到切口,党群密切联系,才能知道群众想听什么、想干什么、想有什么,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四下基层”的切口,也是党员干部看到基层实质内涵的“窗口”,唯有把时间从办公桌前抽出来、从屏幕前抽出来还给群众还给基层,站在群众的视觉向上看,才能找到切口,打下“四下基层”的坚实基础。
“炒板栗”要徐徐翻炒,让板栗受热均匀。炒制过程要保持火候,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生熟会不一致,有些栗子还会焦。群众的满意度是“四下基层”的温度计。“四下基层”是长期性、常态化的措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忽冷忽热”。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解决水电照明、公路建设和办公场所难题,用一路风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的“温度”。党员干部下基层要保持初心“热温”,在调研积累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问题,围绕基层转一转,全面考虑基层对象和工作目的,用沾满泥土的鞋、汗水浸湿的衫、太阳晒黑的手去打造一个“有力度”“有温度”的干事环境,才能让“四下基层”更有民生温度。
“炒板栗”要烘干水份,让板栗香糯软甜。一颗好吃的板栗,是在温度的升华下,烘干多余的水份,散发香甜气息。“四下基层”是一个烘干水份也是让果实成熟的过程。从政策宣讲到现场办公,党员干部要注重工作的“真”,既要“四下”也要“真听、真讲、真察、真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抓“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从研究到落实再到回访,无一不体现一个“真”字。党员干部在面对基层问题、开展基层工作时,不能只看报表数据,更要看政策宣讲反响、调研成果反映、信访接待反问、现场办公反馈,把根源找真、把措施做真,方能烘干工作水份,让群众感受到“四下基层”的软糯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