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沙哈尔教授在《幸福的要素》一书中提出了SPIRE幸福模型。
精神幸福(spiritual wellbeing)
身体幸福(physical wellbeing)
心智幸福(intellectual wellbeing)
关系幸福(relational wellbeing)
情绪幸福(emotional wellbeing)
这让我感觉和《精力管理》中提到的4种精力(体能精力、情感精力、思维精力、意志精力)差不多,像是姊妹篇。
或许这两本书的作者认识并交流过思想也说不准。
精神幸福:我们是否有觉知、有目标地活着?精神幸福是指找到意义和目标感。
当我们发现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和目标感时,当我们完全专注于当下时,可以体验到精神幸福。
嗯,也就是你要真正的活着,做一条有梦想的咸鱼,不要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身体幸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了吗?身体幸福是指通过运动、休息和恢复,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关照。这类似于体能精力的管理。
心智幸福:学习,深度学习,保持好奇心。我们需要锻炼头脑,不断学习新事物,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比如深入阅读一本好书。
关系幸福:我们是否滋养着那些一直滋养我们的人际关系?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声称亲情或友情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去经营这些关系(这可真是大实话)。
情绪幸福:我们的情绪是从容而平衡的吗?
作者说他们家每周要进行至少一次感恩活动,在餐桌前相互分享要感恩的事。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都会留心可以感恩的事情,写下脑海里浮现的点点滴滴,以便随后与家人们分享(可以尝试哦)。
学会感恩,可以写感恩日记或者感恩信。
一个小小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改变我们一整天的情绪轨迹,阻挡它的下降趋势,并让你的情绪状态螺旋式上升。
最后:
幸福可能是你发现了“平常事”的价值,幸福也有可能出现在生活带给你的苦难里。
幸福的生活不是完全没有悲伤,也不是没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绪,除了机器人和死人。
活着,就会体验到痛苦,但也能体验到美好。正如太极的阴与阳,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尽管生活不易,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