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海萍老师读的《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对作者有所认识。只怪自己读书太少,没有早些读到这位大师的书籍。如果说蒋勋先生是我美的路上的领路人,那朱光潜先生则是我美的路上亦师亦友的同行者,正如这本书中序的作者朱自清先生所言,这本书帮你走出迷路。其次给你一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为青年人指点迷津,解除了通常的关于美的误解以及如何做到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这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吧。
美是什么?朱光潜先生以古松为例,告诉我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各是什么样的。直觉是一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朱先生以“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简例告诉大家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弃。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通过庄子与惠子那段关于“鱼”的对话,朱先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感经验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人同一的境界。
朱先生以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现鲜艳的英国姑娘告诉我们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又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辨析了美感与联想的关系。接着以文学和画作为例,提出了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的观点。
“自然美”,这个“美”包含两种意义。第一种为普遍性的总和,常态。第二种,当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这里其实就是“艺术美”了。
前面都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现在朱先生要以创造的角度来谈一谈,朱先生以王昌龄的《长信怨》为例,谈论了创造的想象、创造与情感、创造与格律、创造与模仿。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作者还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关于格律,朱先生认为应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的情境的需要会使创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关于模仿,朱先生认为学习一门艺术起初都要模仿,艺术家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可得于模仿。在这本书的最后,朱先生谈到了天才与灵感,他认为天才除了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需自身的努力。而灵感是建立在自身的积累之上的,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本书的最终章,慢慢走,欣赏啊!朱先生说他在开章明义时就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时讲到艺术与实际人生之间应该有所距离,如果你以为艺术与实际人生漠不相关那则是误解了。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最后我把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中“无所为而为的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