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尖上的智慧
读第28条《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苏霍在第26条建议《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最后一段话提到,“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他在接下来的第27条建议中,提到了阅读活动和让学生喜欢某一学科的两种做法,相当于是组织活动和发挥示范作用,而本篇文章则是通过培养劳动的爱好,让学有所困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智力生活。于是,我认为,第26条、27条、28条建议文章是一个单元式系列文章,是连续的三个姊妹篇段。
非常实在地讲,劳动教育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中是弱化的。不要说某一门学科衍生出的劳动教育,即使综合实践活动中四个内容(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中涉及的劳动技术教育也没有走向深入,多是学校传统经验的工作室应景宣传之作。在苏霍看来,让学生在喜欢某一门学科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说白了,人家就是非常重视“直接经验”的体验。
苏霍对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看得很准,他说,“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他们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们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同时,他接着说,“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这里的表述直接提出了“直接经验”对学困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
正如舌尖上的美食一样,儿童的智慧也在他的手指尖上。苏霍这样论述指尖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我们有句老话叫做“心灵手巧”,说的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对于“心不灵”的学生(暂且这样表述学困生)通过“手的动作”去体验、去感知,这就是丰富了思维认识。
文章在做了令人信服的“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论述之后,苏霍提出了四种促进智力发展的劳动模式:
一是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我想,这是较为简单的组合模型的学科劳动项目,它的作用是让学困生的思维由分散到整合,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这种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过渡,即为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我们理化生的器材组合和实验探究,还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是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我想,这是学以致用的学科劳动项目,它的作用是把概括性的思想原理转化到具体的行动方案。这是有劳动难度的一次逆向探究,或者说要转化为一种设计产品,这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我们学科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科技创新的一些研究项目中,我们也有不错的表现,但学生数量太少了,远没有技术转化和思维创造的氛围。
三是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我想,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才能体现出思维和手的动作的真正结合,所谓“脑手并用”,大约像练功之人要做到“人剑合一”的思想。苏霍说,“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关键是要做到学生的心理上得有体验。
四是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我想,这是苏霍的大教育观,与现在有些学校推行的“生命教育”有些相似,把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相联系。从多篇文章来看,苏霍一直在倡导这样做。他说,“这是一种使学生由具体的表象过渡到概括,又由结论和概括过渡到实践的最好手段。”我认为,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对生命体的研究有全面而系统的整体认识。我们的劳动技术课应该做做这方面的研究。今年春天,初一年级每个班级都养了一些盆景、禾类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从选种、埋种、浇水、发芽、护理等方面,忙的不亦乐乎。除了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我倒建议每个小组写一篇《我与花草一起成长》的研究报告,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命的发展过程和自身成长的认识过程。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抛开学科教学的单维度,把视角放得再大些。我不禁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组织学生的野餐会,每个小组的“美食”他都要亲自尝一口,和学生一起分享劳动带来的快乐。还有常州北郊中学的班级冷餐会,让学生专门展示从寒假时间里学习的冷餐果盘,并把最好的作品作为奖品,彼此借鉴寒假劳动的心得体会。我在新加坡一所学校还见过大体意思叫做“我煮我乐”的家庭厨艺大赛,孩子当主厨,父母做帮手,现场展示厨艺佳肴,推出校园十佳厨艺之星。这几个例子当时不甚理解,感觉与学科教学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我们不光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作为“有用之书”的“专业劳动”我们没有做到位,即使与生活情感有关的“无用之书”,我们也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作用。我不由又想起了苏霍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个人的成功、人格上的欢乐,不单单是课堂上获得的,也有劳动上的爱好和指尖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