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不亲自带,对孩子身上的毛病感到扎眼扎心,想方设法要通过后面的严管矫正过来,这是非常糟糕的养育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
生活总是有些无奈,如果母亲确实有难处,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定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个人若性情温润,与人友善,大多来自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
妻子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丈夫要照顾妻子,妻子要告诉孩子:“爸爸在外挣钱是辛苦的,咱们也要爱爸爸。”家庭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关系。
父亲应该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使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总之,父爱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凡是人性丰满、情感良好的人,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父母。
以上语句摘录于李玫瑾《心理抚养》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