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以“一字立骨”法展开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提炼出“我们”“田野”“散步”作为这节课的关键词,以此构建课堂框架。
一、聊“我们”
“我们”由三代人组成:第一代是母亲,第二代是“我”和妻子,第三代是儿子。课堂聚焦作者对三代人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特质——母亲的慈蔼,“我”的孝顺,妻子的贤惠,孙子的聪慧。
关于人物描写,文中对妻子着墨不多,仅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句话,从中体会妻子的体贴与贤惠。
二、聊“田野”
文中有三处田野景色描写,其中“菜花、桑树、鱼塘”等景物多次重复出现,这些景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王老师结合古诗词拓展,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学生感受景物的诗意。随后,她抛出课后练习题:“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描写,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氛围、渲染情感、衬托亲情。
三、聊“散步”
文中多次出现“我的”,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我的’会不会显得重复?”在反复品读中,学生既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也体会到“我”身为中年人肩负的责任。同时,结合文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这句话,让学生领悟“缓慢”的节奏与“散步”的题旨相契合。
四、品句式
课堂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对称句,待找全后,王老师提问:“用什么图形能代表这种句型?”学生给出了同心圆、对称轴等答案,而王老师将其称为“神奇的圆形句型”。这些句式在思想上相互呼应,内容上相互补充,形式上相互对称,情感上相互融合。随后,她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加深理解。
最后,课堂自然过渡到情感升华环节。
整堂课听下来,王君老师的教学如“润物细无声”,将课后练习题巧妙穿插在各个环节中,不露痕迹,尽显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