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嫌疑人X的献身》。对这电影我是有期待的,毕竟当年半夜看完书震得我一夜没睡着,毕竟当年为五阿哥和杜飞贡献了好几个寒暑假。作为一个商业电影的观众,故事顺顺当当讲完,有冲突有起伏,已经良好了;作为一个喜爱原著的读者,电影带我重新回忆了一遍故事,但并没有让我看到故事背后的其他东西。总的来说,没看过原著的可以去影院看看,毕竟有个好故事;看过原著的,还是在家翻翻书吧。
接下来说说电影本身。
1.原著还原和改编。
原著的背景是90年代的日本,如何落地到21世纪的中国是个问题。剧本在保留了原著骨架的基础上,在本土化和现代化上面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比如跳广场舞的大妈,比如用租车卡租来的自行车,比如服装店的监控等等,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石泓和唐川爬山的情节设计得很巧妙,唐川的失足、紧张让这个人物生动起来,是王凯难得的头上没有偶像光环的镜头。那几个落叶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引领观众去思考和理解人物间复杂的内心世界。
石泓上吊自杀时,陈婧母女的出现拍得非常温暖,像光芒般照亮了整个世界,与电影整体灰暗阴冷的调调产生了鲜明对比。电影里增加了捐书的情节,真是恰到好处。一来让敲门拜访变得合情合理,二来增加了晓欣和石泓之间的互动,加强了两者的情感联系。
手表进水那一段我本人不太喜欢。像石泓这样天才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留下这样的把柄,他只能败在感情上。
后半段石泓追杀唐川的情节是影片的小高潮。从剧情上加深了戏剧冲突,也是唐川发现事情真相的转折点。但是我本人并不喜欢。同样,像石泓这样天才的人,面对唐川这样的对手,搞个假意追杀,太简单太刻意了。感觉编剧侮辱了石泓的智商。
影片结尾的处理是想让主题升华一下吧,可是弄巧成拙了,不如原著中的戛然而止来的震撼。
2.细节处理。
作为推理电影,细节呈现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了观影体验。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差强人意,简直粗糙。
举个栗子。流浪者是故事里很重要的一颗蛋。原著中对“罐男”和“技师”都有详细交代,聪明的读者可以推理出案件的真相。电影里一个镜头就带过了,跟路人一个样,完全没印象。原著中的新大桥因为流浪者聚居,而很少有人经过,这也符合常理。电影里交给我们的是卖小吃的摊位,来来往往的行人,跳广场舞的大妈,恩,好一派热闹景象。等等,旁边长凳上坐着的捡破烂的老头是怎么回事,捡瓶子走累了坐下来歇歇?什么,你告诉我这儿是游民之家?你在逗我吗?我很好奇剧组有没有见过真正的拾荒人,有没有见过真正的广场舞大妈。游民们有可能在一个跟广场一样热闹的地方聚居吗?大妈们会愿意在一堆堆破烂旁边跳舞吗?难道导演还安排了时空扭曲,大妈穿越的戏码?这一部分,日版里面的处理就比较到位,跟我脑补的场景高度吻合。
3.演员和角色
王凯塑造的唐川用力不足。王凯的银幕初秀是本片的一大卖点,多少迷妹都是奔着他去的。可是,凯凯你演的教授成天不搞研究,而是在破案是怎么回事?那一副目中无人,傲视群雄的模样是怎么回事?我心目中的汤川不只有英俊的形象,更需要机智的头脑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汤川,是靖王附体的偶像凯凯王。最搞笑的是少年石神和唐川的相视而笑,和后面呼应的中年石神和唐川的相视而笑。太出戏了,发型都一模一样呢;太尴尬了,我还只是个孩子啊。
张鲁一塑造石泓用力过猛。电影里的石泓佝偻着背,声音苍白无力,眼神空洞懦弱,抠出来我以为是祥子。看的出,张鲁一是走心的,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但不是我心目中的石神。我心目中的石神是隐忍的,而不是扭曲的。石泓的精神世界应该是丰满的,数学也好,爱情也好,有寄托的人就有希望。
林心如全程出戏。不多评价了。
最后
没看过原著的一定要去看看啊,那才是东野奎吾的嫌疑人。
没看过日版的一定要去看看啊,那更像电影里的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