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读《国富论》第一篇第6章有感
一、前言
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可以分为六个部分,而本章,即“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涉及的是其中的价值与货币理论、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或称分配理论)。前者主要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后者则对决定商品价值的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土地)的归属进行了回答。
二、本节内容概述
(一)观点简述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在什么社会,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的价格归根结底可以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也有可能是其中之一或任意两部分的组合,而且上述三部分会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不论是谁,只要自己的收入来自自己的资源,他的收入就一定来自他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他在书中相继使用谷物、面粉和亚麻的价格对其理论分析进行了解释。
进一步说,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价格组成部分是价值源泉的报酬——价值的三个源泉是土地、资本和劳动(一件商品制造的三个参与方)。商品的“价格”由三部分——地租(租地人按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利润(剩余价值)和工资(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即自然工资),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或整个三部分组成(但其实这三者本身也是价格)。需注意的是,“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劳动的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地租和利润的那些部分的价值”——这对应了其价值理论中的“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
至于在一件商品的价格中,三者的占比情况如何,斯密是这么阐述的:“物品制造,越接近于完成,其价格中工资利润部分,和地租部分比较,便越大。随着制造的进展,不仅利润的项目增加,而且后一阶段制造者,比前一阶段制造者得到更多利润。因为,后者比前者需要更多资本。”
斯密还指出,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种不同的收入,当它们属于不同的人时,容易区别;但在属于同一个人时,往往容易混淆,比如书中提到的乡绅、亲手栽培植物的种园家、独立工作的制造业者。事实上,斯密通过解释这三种收入的归属,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基本阶级的划分,并为其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提供了前提。
(二)工资和利润
斯密认为,与货币、劳动或其他货物交换的完全制造品的价格,除了足够支付原材料代价和劳动工资外,还须剩有一部分,给予企业家,作为他把资本投在这企业而得的利润。所以,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部分——一是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二是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部分资本。需要注意的是,利润和工资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的支配,分别对应着新制度经济学中提到的两类人: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
(三)地租
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劳动者想要采集土地上的自然产物,需要付出代价,从而取得准许采集的权利,且其必须把他所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这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地租”。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一)对奶茶的价格分析
这几年奶茶的价格可谓是越来越高了,有时候一杯奶茶甚至能顶一顿饭钱;在这个新茶饮普遍定价25-35元、主流茶饮定价一般在15-25元的新消费时代,除了蜜雪冰城和一些地方性牌子的奶茶,似乎很难找到10元以下的;前段时间茶颜悦色爆火的时候,还能在朋友圈看到许多友人不远千里前往长沙打卡。
问题是,一杯奶茶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一杯奶茶的价格构成:
首先,原材料。制作一杯奶茶需要用到的原料不外乎是茶、奶(鲜奶或者成本更低廉的奶精)、糖(工业糖精或者新鲜水果)以及各种各样的“小料”,以及杯子、吸管、塑封膜等各种不同的不可食用的原材料。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一个up主做了一个简单计算:一公斤的珍珠粉圆是10块钱,可以做大概20杯珍珠奶茶,单杯的珍珠成本是0.5元;22元可以买到500g的专用红茶,可以兑出20升的红茶,按每杯250ml算,单杯的红茶成本是0.275元;一公斤的奶精价格在20元左右,大概可以勾兑50杯奶茶,单杯的奶精价格就是0.4元。对上述部分进行加总,单杯珍珠奶茶的价格也不过1.175元;如果走品牌供应链大批量购买,这个价格恐怕只会更低。不过,如果是新鲜的原材料(例如当季水果等),肯定会比这个成本价要高。
其次,劳动者的工资。之前路过地铁街的蜜雪冰城店时,看到他们在招员工,印象中普通员工的工资在3000-4000(元/月),店长也不过是多了几百或一千,不过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具体如何还是得看当地经济状况。考虑到“工作饱和度”的问题,一家奶茶店雇佣的员工数,也一般是与其预估客流量密切相关的——像蜜雪冰城这种攻占广大消费者心地的奶茶店,忙起来可能需要五六个员工同时在几平米的店铺工作;当然也有一些门可罗雀的店铺,通常只需要一或两名员工即可满足市场需求。不管怎样,资本家应该让劳动者尽可能多地发挥他的能力,同时给他赋予与他相匹配的工资。
最后,地租。一家奶茶店,是开在客流量大但是租金贵的核心地段,还是普通城区——这是资本家不得不考虑的内容。好地段意味着平均地租的水平较高,奶茶单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其实,尽管高铁站、飞机场的奶茶店(或者咖啡店等类似商铺)价格通常很高,消费者通常也只能自己忍着——在这些地方卖奶茶,并不是单纯地卖奶茶,还是在卖一种顾客能在这种特殊地段买到奶茶的便利性。
事实上,经营一家奶茶店还需要支付水电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但是这样的划分比较细、比较现代,且亚当·斯密并不是这样看的,如果硬要为其提供归宿,或许可以划分到“地租”。
必须指出的是,成本也受每日销售量的影响,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平均到每杯奶茶的成本其实还是比较低的。换句话说,奶茶的溢价比较高,利润空间较大。尽管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价格已经很亲民了,但是它还是有得赚,其背后固然有强大供应链保障、自建工厂制作核心茶饮原料、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等原因,但归根结底,它能有抵住压力、“坚持不涨价”的底气,主要还是因为其原料本身就很廉价。
平心而论,在新消费时代,消费者愿意为并不便宜的奶茶买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奶茶本身还具有社交价值——尽管这或许一开始只是商家的营销策略。之前爆火的“茶颜悦色”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一杯奶茶变成一种“社交符号”,象征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者朋友价值,甚至有公司从黄牛手中高价收购后奖励给员工,体现出公司体贴、有爱、福利好的企业文化。
消费者不仅是在为劳动者的工资、地租和资本家的利润买单,也是在为自己对美食和社交的需求买单。而面对奶茶涨价,我想说的是:“他们有涨价的权利,我们有不喝的选择。”
(二)对纸质书的价格分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去的书店不再只是售卖图书,而是变成了兼营文创和饮品售卖、为部分辅导机构提供空间的场所;也不记得是从何时起,慢慢地不再习惯在书店买书,而是打开某宝或某当,趁着促销一次性买下心心念念许久的书籍,但对我这个习惯于去图书馆借阅或者购买电子书的大学生而言,很多时候还是非必要不买纸质书。最近一次去书店,还是为了陪小升初的妹妹买教辅书。
随手翻阅一本装订精美、题目吸睛的书籍,一看价格,先是惊叹,之后便是放下。不管是休闲娱乐书籍,还是常年占据图书销量榜首的教辅书籍,似乎都在默默涨价,不禁令我深思:
纸质书为何越来越贵?线下书店该何去何从?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纸质书的价格构成。根据斯密提供的分析思路,即“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构成”,我们可以很自然想到:一本纸质书的诞生与出售,是作者、出版社、经销商和书店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必要的报酬——比如出版社要购买作者的著作权或支付一定的稿费、出版社要按月给付编辑等工作人员薪水,当然还要从各环节中获取剩余价值——毕竟应该没有商人会做不赚钱的买卖,以及支付地租。
至于纸质书涨价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两个角度去进行探讨:一方面,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由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全球疫情肆虐的影响等,原材料纸张的供应端紧张,即资本家需要预付的资本增加,故商品组成部分中的“利润”也需增加(因为支付给资本家的“利润”是用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资本),故其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出现以及电子书这一替代品的盛行,使得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地租,都有着相较于传统销售渠道(即线下书店)和纸质书价格更为低廉的优势。具体来说,原来一本书可能由出版社以20RMB卖给经销商,然后经销商再以50RMB卖给书店(并从中赚取30RMB的利润),书店再以高于50RMB的价格卖给客户,考虑到人工成本、地租等因素后,一本在书店出售的书可能会卖到100RMB。处于逐级增值的价值链末端的客户,如今有了另一种选择:网购纸质书或者看电子书。现在,出版商还是以20RMB的价格进行出售,只是承接人变成了电商平台,而平台靠着走量不加价的销售模式,能从出版社手中拿到更低的折扣,从而导致实体书店的竞争力下降。正如我们看到的,电商平台可以以比100RMB低甚至低得多的价格卖给客户——不仅商家不亏(工资和地租在商品价格中所占比重都大大减小,利润的绝对数值还有提升的空间),还增加了消费者剩余,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大。除此之外,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电商平台还时不时进行“大促”,打起“电商大战”,消费者从中还能攫取一定的好处。可以看到,现如今,书店作为图书的零售终端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弱化了,难怪有人说,“(现在)在实体店买书就是做慈善”。
一方面,纸质书越来越贵,很多人去书店也并不代表他们一定会买书;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纸质书籍逐渐承载不了现在的知识刷新量了,从撰写到出版,这一系列的流程都存在一定的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几年,疫情下的实体书店仿佛迎来了寒冬,已有1573家书店关门,除了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部分国营书店,很多书店都难以做到盈利甚至盈亏平衡。据私人调查,在上海(路边)开一家(综合性)书店,总成本可以达到8W/月,其中房租占到了成本的至少50%以上,“开店能否盈利,店面位置占一半”,此外还有人力成本(包括前台接待、售后服务、公众号维护等)和一些其他成本(包括购买书籍、文创、饮品原料等的费用)。倘若开在客流量大的大商场里,那么书本的溢价还会更高。“土地是稀缺资源”,这一信条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体现得尤为明显。总之,地租是传统线下书店经营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成分,也通常是纸质书的价格构成部分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传统书店亟需转型,借鉴成功模式(比如,仍在盈利的连锁网红书店西西弗商店所使用的“书店+”商业模式),打造复合型书店,凭借其客户凝聚力吸引相关产业的商业合作,从而减轻实体书店面临的租金压力。如果书店位置足够大,那么还可以为考研、考公、高考等学子提供文化社区与自习场所——我们家乡那边的书店也在陆续使用这种做法,尽管收益未知,但不失为转型路上的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