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一单元教学里的动词与教参外的写话铺垫。
二上第一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进行了编排,本单元一个主要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积累动词,在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文里就有大量出现,如“扔、捧、摘、抱、追”记得当时上这课时通过动作、儿歌、创编课文等方式让学生积累了动词,初步感知动词运用的生动感、准确性。而二上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在动词的积累与运用,与一年级下册做了很好的上下衔接。但这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感受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准确性,还要求学生能通过用说句子,把学到的新识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语言文字学习指向运用,问题指向发展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上这三篇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境中动词的运用是最基本目标,而能力提升目标是引导学生能把动词与他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所触及到的一切场景与事物将会在课堂上进行生成。学生既要回想联系生活,又要组织语言,还要正确的运用动词表达句子,对于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朗读积累——即语感初步养成的学生来说,说句子没有多大的难度,他们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联系生活、创设来自于生活的情境,结合当下需要运用的字词,很快就能说出完整且正确的句子。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说”都举步维艰。
昨日进行了第一次看图写话(同步练习册上),有好几个孩子一段文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这是平时读书就没有关注标点进行朗读的原因之一。朗读是极有效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途径。这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意思。老师只能教导符号运用的“理”,而真正正确的使用还得放在有效的朗读、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及对文字的敏感度。
二年级的随堂课和一年级相比指向的方向是否在完成教参要求的目标下也可以结合班级学情即一年级一年学习目标落实的学情基础上,一年级夯实识字方法、大量积累生字,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字产生兴趣,也落实书写的基础上在课文中进行有意识的写话铺垫。
二年级在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与知识沉淀上,我自己的课堂更指向“写话”。如会通过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里大量的对话,相机指导冒号、双引号的使用;在《我是什么》第一课时学习时回顾课文1的板书,然后让孩子们尝试提取信息边学边和老师一起完成板书,当然这里我还是起主导作用,但文章主要信息的提取和文章分段也很清晰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而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孩子们则围绕“办法”进行信息提取。谁想办法?想了什么办法?以此为线索进行板书。另一个重点则指向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植物会旅行吗?植物也有妈妈和孩子吗?这是多有趣的拟人手法。总之随堂课多多少少不会那么乖巧地跟着教参走,总是会为后面的写话做一些铺垫。但一年级一年的积累及现在有意识的随堂铺垫,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昨天的看图写话:动物们聚会了!看看有哪些动物来了,它们都做了些什么,再动笔写一段话。图片上小熊捧着一个蛋糕,其他三个动物都围小熊,这是题目要求及图片内容。因为在一年级简单讲过冒号、双引号的用法,而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里又着重讲了一下冒号、双引号的使用方法,于是在原有题目基础上我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会说些什么?
昨天刚好两节课连上,当然还用上了托管课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一件大事——学生第一次看图写话。待我讲完大概的写话方向,就先让学生打草稿,然后一个一个面批,一个一个讲第一次写话出现的问题。当改了差不多有十来本,基本上确定普遍问题在哪,于是又选了几个学生的写话在电脑上放大,让所有学生清空了桌面的东西,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后才带着他们一起批改第一次的写话。共性问题如下:
1、逗号使用错误,句子乱停顿。
2、对话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3、句子漏字。
以上三种情况出现比较多。等带着学生改完了几本,我又把剩下的全部发回去,让他们自己进行二次修改,且把目标聚焦在刚刚批改的共性问题上,还是有不少同学发现问题,进行修改的,然后才誊抄至同步。
教书这些年,习作都是一写、二修改、三誊抄、四再次批改、五展示优秀作品这样的流程,很是耗时间,但对于刚起步看图写话的娃娃们来说,却是最有效的。
一、写。让老师知道问题在哪,学生也在不断练习中把句子越写越通顺,语句间越来越连贯。
二、修改。先老师改几本,然后集体一起改,相互发现问题,再各自修改自己的。
三、誊抄。誊抄的过程即是强化正确写法的过程。
四、再次批改。再次批改检查学生是否真正修正问题。
五、展示。这应该是学生最期待的环节,都盼着把自己的写话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如后期再积淀些素材,出班级写话小册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学生来说,难的不是理解知识,难的是运用与发现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难的也不是落实教参单元目标,难的是基于教参目标之上的随堂课中的习作积累——语言表达的积累、语感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开阔、从字到词到句的情境创设的能力等。不建议尝试,因为一不小心会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一切教学一定要基于本班学情。是稳稳的跟着教参走还是适当的加“料”,后者需要长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