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教学勇气更新活动在江西弋阳举行,有幸参加并倾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比起看书和看视频,现场的讲座让我更大的震撼,没想到翻译《教学勇气》的是这么一位瘦弱、和蔼可亲的老奶奶。此次活动不仅免费,而且吴教授还送书给每一位参会者,被她对单纯的目的和对教育的执着深深感动。
一开始进行了四个问询,从小的层面个人的内心安宁,到大的层面,教育制度、教学文化。
我们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无奈、得失、成败,教育行业则更是如此。自身的迷茫、彷徨、担忧、追求,学生和家长的问题、琐事,外界的压力、指责,制度层面的各种任务、杂事,导致我们的时间被撕裂,心灵不断受到冲击,很难到达内心安适自在的境地。而要达到内心的安宁,则需要有一定超脱的能力,要有放空一切的能力。正如吴教授所言:“警觉地超越小我,抽身出来旁观自己的悲喜成败,那么自然就能够散发喜悦轻安。”
“现实之中很多解不开的局,跟我内心中的安有很大的关联,只有我认为这些制约的东西它起作用,它才能束缚我。所以,打破内在的束缚,唤醒’我们天性里的更美好的天使‘。”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道理确实如此。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存在些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外在的束缚之所以会起作用,是因为我们在乎它,我们认为它无所不在,就像指环王中摩多的邪眼,时不时地监视着你。但如果我们有自信正视这些束缚的时候,它会小的多。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每天从事劳累而没任何意义的事情,一开始每天都生活在怨恨、痛苦、极度愤懑之中,后来倘然接受自己的命运,最终傲视天神,向宙斯抗争。那怎么样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呢?怎样取得内心的安适自在呢?
四川的罗朝英老师给出了她的选择,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叙事、走近学生的内心,和学生的生命建立紧密的联系,能够找寻到内心的安宁。我和罗老师在”三人行名班主任联盟②群“认识,看过她的文章,非常佩服她的文采、教育的艺术、女人的魅力。这次近距离的倾听,更加深了对她的认识,真是三生有幸。人之所以会觉得内心不安,除了外在的压力,其实还有自己内在的问题。或许是现代社会可供的选择太多了,太自由了,以至于人们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是这样,我当不当老师?我当怎么样的老师?都是可以选择的问题,而正是太多选择的自由,带来了巨大的内心痛苦。再加上人本身的惰性和生命倾向于自我完善的矛盾,各个方面都冲击着、拷问着我们的内心。以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受到自我的否定。
罗老师所做的选择,可以说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内心安宁的追求以及教书育人的理想很好的结合起来了。苏格拉底所言“美德即知识”,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才能知道到底怎么做是真正的善。再将这份善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受到滋养,也会回报给老师,这样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再把这些点滴都记录下来,和同道同仁一起分享,那么自我的认同,自身的提升,自我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随后就是“犟龟”汪琼老师的分享,以哪吒为切入点,提到了另类的话题。她在学校八卦氛围中,仍然保持读书习惯被当成另类,怀着好意的推门听课被老师误解成耍领导脾气。只能靠读书来拯救自己,寻求片刻的安宁。“但任何事情都是一起来的,就像月季花,有刺,但是非常芬芳。�”汪老师被当成了另类,却可以从身边闲谈中解脱出来,不断地成长。“我们的教育要求人和人一样,把不一样当成另类,争论、人生攻击,这是一种精神毒素,必须清除的。”这点十分赞同,在我看来,另类就是一些我们需要等待、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的学生,而不是随便给人贴一个标签,然后站在班级、集体的高度发动一切去打压他。
如果老师没有学会等待,没有足够的慧眼,那么另类的学生就会层出不穷,说白了,还是老师心态、能力的问题。结果就是互相看不惯,更加强化这种看法,深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但如果把另类当成是学生的特点、就像不可能找出两片一样的树叶一样,多一份包容和关爱,那么另类就会少很多,自己的心情也会更好。
总得来说,听了三位精彩的分享,更加强化了之前所学到的信念,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我的选择没有错。再次感谢吴教授搭建的学习平台,也感谢两位老师的无私分享。
于都三中肖城明,弋阳至南昌火车上,20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