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一、认知转变
正确看待学生犯错。
教育具有反复性,学生成长路上犯错也是正常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只有心态摆正了,当看到学生屡次迟到时,才能心平气和地和学生沟通,思想通了后再让学生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切不可认为是学生故意与老师作对,或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淡定点,才能解决问题。
正确理解惩罚的目的。
反复跟学生强调,我们采取惩罚手段,是针对犯错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你个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服老师,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二、惩罚方式
其实老师往往是因为焦虑,焦虑于为何采取惩罚措施后,学生仍然犯错,觉得是学生不重视,学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其实,不一定的。
这时,我们对学生的犯错行为加以分类,根据问题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
可分为三类(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先了解情况再判断和分类)
行为习惯问题:迟到、上课讲话传纸条
思想意识问题:屡次教育屡次不改;顶撞班干部;顶撞老师;
原则性错误:带手机回校;异性交往过密;
接着,是进行流程性惩罚。
犯错,写反思说明书,班主任专门钉在一起,并用通用表打√。达到一定次数,加以进一步惩罚,让学生知道犯错误有成本。当然,惩罚措施也只是一个台阶,让彼此能够有个台阶可以下。
思想意识问题,则要把学生说通,让他明白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愿意改正
原则性错误:联合级部处理,约见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