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天性》:这样关心孩子,是在表达对孩子的不满
掌握更温和的、更贴近自然的高阶养育智慧;
巧妙利用家庭环境,让孩子主动掌控未来;
与孩子一起,在未知的世界中探索、成长。
以上三段话摘自《唤醒天性》这本书的封面语,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众所周知,“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父母教育孩子既天经地义,又义不容辞,于是衍生出了“打是亲,骂是爱”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那些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正逐渐被亲子教育所取代。可是在亲子教育中,我们又难免会陷入“过度关心”的误区,在关心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家长一片好心,却反倒惹得孩子反感的问题。
《唤醒天性》是著名心理学李子勋老师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怎样的关爱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知觉能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01.借爱之名表达不满
在传统方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总是喜欢包藏在一种貌似的关心中。比如训斥、抱怨、体罚、打骂孩子时,往往会说“我这样做是为你好“。这样的结果,常常使孩子处在形式上被关心,情感上被伤害的矛盾冲突中,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矛盾与扭曲的关爱方式下,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关爱自己还是嫌弃自己,为了赢得父母的认可,孩子会采取服从、讨好的方式来平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内心却隐藏了对父母的防御,甚至是抵抗。
书中以经典案例的分析告诉我们,不恰当地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否定与失望,不仅会无形中破坏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还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自尊就像是孩子的灵魂之杯,只有灵魂的杯子完整,才能盛满爱、智慧与良知。如果父母不小心挫败孩子的自尊,等于是给这个杯子戳了一个洞,无论孩子以后多么努力,他的灵魂之杯也难以修复,更难再盛满。
02.“假性互惠”压制了孩子自由成长的天性
处处为孩子着想,插手孩子的所有事情,几乎是父母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升学就业,替孩子做决定就是对孩子负责,否则就是失职。
在“假性互惠”的家庭里,父母以爱为名凡事替孩子着想,孩子懂事听话替父母分忧,表面上看起来一家人和和睦睦,实际上家长常常一边代替孩子做事,一边抱怨孩子总也长不大。同样,孩子在顺从父母的各项安排之时,心里也会为不能为自己做主而纠结。
父母干涉孩子的生活,本意是防止孩子犯错,是为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自然的、多样化的空间来大显身手。父母的包办代替,限制了孩子主动思考、参与实践的机会,无形中减弱了孩子成长的动力,限制了孩子在自主性和独立性上的发展,封闭了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实际上是在对抗和压制孩子成长的天性。
03.关系大于教育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良好的关系中,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家里气氛轻松,父母与孩子间像朋友一样,相互间没有禁忌,孩子在家里不受拘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良好的家庭里关系里,不会有敌对与防御,所以好的家庭不用刻意教育,孩子会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一致,而且双方都要争夺孩子的教养权,那么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左右为难,怎么做都有错的感觉。在这种不良的家庭关系里,孩子会为了逃避父母间的教育争夺而产生不知所措的混乱情绪。
《唤醒天性》这本书中,详细讲解了父母与孩子相处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守住这三个原则,你就会看到,好的关系会胜过教育。
结语: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知觉能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书中用27章的篇幅,详细分析了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教你掌握温和的、贴近自然的养育智慧,唤醒和保护孩子的天性,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