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bana
到了合肥,才认识了荠菜,就像我初到广东时认识芒果和杨桃一样,深深印在记忆里。
吃的最多的是荠菜馄饨和荠菜饺子,还有就是火锅店吃的荠菜丸子。特别喜欢这个丸子,经常买回来隔三差五蒸着当早餐吃。“荠菜”在我的生活中高频率出镜,也让我很想知道它的真实面目。
有一天我在群里晒早餐,同事盯着我绿色丸子问:“那是什么宝贝?是不是自己做的?”我说:“是荠菜丸子,买的,哪有水平自己做。”于是她给我讲了一堆关于荠菜的故事:她们家每年春天都去扯荠菜,现在正是吃荠菜的季节,很多地里都一大片一大片的长满了荠菜,翠绿鲜嫩。摘回家可以做鲜汤,还可以凉拌,最多的是用来包饺子和云吞,做一回可以吃很多天。吃不完可以用开水烫过水后放冰箱,可以保鲜几十天。
中午休息时,我们还在附近的绿化带里找荠菜,可惜一颗都没有找到,满地都是开着艳丽小黄花的蒲公英,它们一朵朵面向阳光,英姿勃发,像个骄傲的少女。同事说蒲公英和荠菜的叶子长的很像,就是花不同。
于是,荠菜就像一个谜一样存在我的心里。
周日上午,骑行经过一片绿地,看到有一家人在地里扯什么,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手里提着一个鼓鼓的袋子,很好奇,问了才知道原来都在找荠菜,说很鲜嫩。
我直接停好哈罗车,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他们是一家五口三代人,年纪大点的是两个小孩的外婆,还有孩子的爸爸妈妈。小孩外婆给了我一个荠菜样本,教我怎么区分和识别,问我是哪里人,还跟我聊起了他们那辈人的故事。小孩的外婆说:“小时候没粮食时,虽然没有吃树皮,但餐餐都是野菜,从没看到过油星,能找到荠菜就是宝贝了。记得那个时候,大冬天的,一群人都去地里翻挖剩的红薯,都是翻了几轮的地,哪里还有红薯,一天下来什么都没有找到,只能饿着。现在一家人吃荠菜,包荠菜饺子,就是忆苦思甜,吃的都是幸福。”老人虽然戴着口罩,但能看到她一脸的幸福。
他们人多,很快摘满了一袋子,留下我一个人。
刚开始因为边找荠菜边聊天,速度很慢,也没有很认真对标本,仔细检查才发现有好多不是荠菜的杂草混了进来,又重新挑选了一遍。
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发现脚边有好多荠菜,而且都是一片片的,嫩嫩的,虽然都躲在杂草丛里,要一颗一颗的选,但是心情一下就好了起来,等到装满了一个保鲜袋,都还不想走。心想,要是当时还有一个袋子,我肯定也会装满它的。
回来已是中午,我打开厨房水龙头,把他们一颗一颗的洗净,然后挑选,摘干净,滤干。接下来就在“下厨房”的APP里拼命找制作方法,都是用来包饺子、包子、云吞和丸子的,太复杂,主要是没有配料。于是直接求助班哥,他告诉我可以过水后做汤或炒来吃,类似湖南的雪里红做法。
于是我把所有的荠菜都过了水,冷却,然后挤干水攥成一个个丸子。我按照班哥的雪里红做法,做了晚餐后还有五个丸子。送了三个给隔壁邻居,第二天邻居就给我送来了荠菜鱼汤,还是鲈鱼。喝着鲜鱼汤,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感动邻居的关心,感动和荠菜的相遇,也感动自己的改变。
现在冰箱还有两个荠菜丸子,准备提前在“下厨房”选好菜单,再来个美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