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过齐闻韶
此幅过齐闻韶图,乃周敬王三年,鲁昭公25年,西元前517年,孔子年35岁,由周朝东都洛邑,参学回鲁国时,得知鲁昭公联合郈昭伯与三家大夫打了一场内战。鲁昭公大败逃亡至齐国,郈昭伯被杀。然而,鲁国毕竟是有周公制礼作乐的典范,而不敢弑君,不像之后齐国发生内乱,陈大夫弑齐景公而把持国政。可见礼乐教育的力量,对乱臣贼子有约束的力量。孔子于是离开了没有国君的鲁国,来到齐国,住于高昭子大夫家中。作为家臣,并讲学授徒。在此期间,与齐太师谈论礼乐的道理,并有机缘听到《韶》乐,感到至善至美,因此专心致志学习了三个月之久,一心沉浸于音乐之中,吃饭时连肉味都不知道了,浑然忘我。图中屏风前右边头戴葵冠,端身正坐者即是孔子。左边端坐戴冠帽者为奏韶乐的乐师。画中乐工所用的乐器有磬、钟、鼓、琴,《三字经》说: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此八种材质的乐器,可奏出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其中,鼓击不出任何音节,却可调和各种乐器。《韶》乐是歌颂虞舜的音乐,舜的天下是平和而由尧禅让,舜传位于禹也是如此,所以其乐和平。因此,孔子赞叹舜之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王由于伐纣而得天下,其乐大有杀伐之声。所以孔子说,武王之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第十、晏嬰沮封
此幅晏嬰沮封图,乃周敬王四年,鲁昭公26年,西元前五一六年,孔子年36岁,居齐,在齐国大夫高昭子家中讲学。齐景公再次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要节省财用。景公听了认为很对,且非常欣赏孔子的政治才华。除了想把尼溪的田地封赠给孔子,并欲赐孔子在季氏与孟孙氏之间的官职,等于宰相般的地位。这对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的礼遇,但晏婴却进言说,那些儒士的话难以考察,不可以作为规范,且其态度傲慢,自以为是。这种人不能做臣子,君上想用它来转移齐国的习俗,恐难如愿。景公遂向人传话给孔子说,我老了,恐怕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马上离开齐国,回到鲁国。画中右边盘坐几席之上,白须老者即是年近60的景公,两旁有严肃护驾的斧钺手,执笏向景公进言,身材矮小,戴官帽者即是上卿大夫晏子。一旁送行戴官帽者,想必就是齐国大夫高昭子,一旁有侍臣。坐在牛车上拱手致意者即是孔子,牛车周围年轻人即是孔子随行的学生。孔子离开鲁国时是慢慢的离开,表彰对父母之邦的依依不舍之情,离开他国则是迅速离去,表征不合则去,绝不留恋,这是进退的智慧。为什么晏平仲要阻挡孔子的出路呢?乍看之下,好像是一位没有气度与见识的小人,实则不然。晏子认为孔子会被卷入齐国的政治恶斗,甚而惹上杀身之祸,才对国君做如此的劝谏。晏子将孔子当成朋友一样的爱护,孔子也赞叹他懂得交友之道,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第十一、退修诗书
此幅退修诗书图,乃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西元前504年,孔子在38岁时由齐国回到鲁国,此时年已48岁。由于季孙大夫当权僭职,家臣阳虎也僭越季桓子,主持国政。因此,孔子不愿意出仕为官,退居在家,修诗书,订礼乐,以讲学为志。弟子由各方来授业的很多,包括颜回、闵子骞、子贡等都陆续来亲近,在鲁国造成讲学的盛况。孔子的教学重在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此图中,作者描绘出孔门教学的景象,表现出对人物经营的不凡。其中,讲学者孔子居中席,请教的学生以恭敬的神态,上前行跪问礼,就教于孔子的座前。其他学生端坐于两旁倾听,或思维,或谈论,或翻阅竹简,配合着讲学进度,个个气度非凡,呈现出孔门中好学的场景。孔子的学生中有父子档,如颜回和颜路,曾参和曾点,也有兄弟档,如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有本国人与外国人,例如子贡是卫国人,子张是陈国人。这些学生中年龄有的接近孔子,如冉伯牛、子路等,有的相去甚远,如曾子、子游、子张等,有贫如颜回、原宪,有富如子贡,有贵族南宫敬叔大夫,只要能行束修之礼,孔子没有不教的,这些正彰显孔子的教学是有教无类。
第十二、退修诗书
此幅化行中都图,乃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孔子年52岁,做了中都的地方官。对于百姓的养生送死、婚丧庆吊,都规定了一定的法制,大人小孩的饮食各有其节度,身强或体弱的对社会负担的责任,要求也有不同,男女行路各有其途径。这样推行了一年,就做到了行人路不拾遗,商贾交易货真价实,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的地步,各国诸侯都来仿效。后来孔子由中都宰改任为司空,再晋升为大司寇,并代行相职,七日而诛鉏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为政三月而鲁国大治。本图下方彰显孔子化行中都的政绩,有家庭妇女勤劳纺织,老人在家含饴弄孙,有路人或朋友路上相见亲切打招呼,有肩挑者勤奋而行,有遇问路而详实告知的,或路有遗物来往者无人偷拾,表现路不拾遗的风气。路上行人进退有礼,民风很好,男女分道,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在本图上方所彰显的是,孔子在任职大司寇七天时,就在两观台下枫树寒鸦的秋天,诛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因他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罪不可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