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拖延症这个话题在当下已经不是个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好像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拖延,就像重点中学里不带眼镜的学生,没拖延症的反倒成了少数。
既然这个“病”这么热门,各种治疗的方法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研究的热点,在亚马逊上搜索“拖延症这”三个字,我惊奇地发现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个主题之下竟然有这么多相关的书籍。我读了其中一些销量和评价还不错的,但也没什么强烈的感觉,就好像感冒喝了板蓝根一样,没什么明显的效果。
倒是最近读了一本《学习之道》,里面没有像专门介绍拖延症的书一样详细介绍拖延症的前世今生起因经过结果,也没有罗列几十种方法让我们选,只有两三章说到了拖延症,但却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不要妄图用意志力这个东西去克服拖延症。人的大脑有两种系统,一种是需要有清醒的意识来控制的,比如做数学题,还有一种是潜意识控制的,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比如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没有人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用筷子把菜夹到嘴里。我们生活里大多数行为其实是有第二种系统完成的,因为第一种需要调动大量的神经资源,而我们大脑的能量是有限的。用意志力控制自己做事恰好属于第一种,需要用清醒的意识,很容易疲倦、松懈和放弃。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对抗拖上。
仔细想想,我们拖延的,往往是令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比如恐惧数学的人,仅是想到数学就让他们畏缩了。人们每次想到不怎么喜欢的事都会被激活大脑的痛觉中枢,所以大多数人会逃到那些更令自己开心的事情中去,获得暂时性的良好感觉。
其实,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任务本身,而是我们对这项任务的预感与恐惧。当“数学恐惧症”患者真正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对一项任务的恐惧比这项任务消耗了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所以,对克服拖延这件事,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更准确的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过程。比如我读书会有动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有时候为了保留作者完整的思想,或者是大段内容都写的很精彩,我需要抄写很长的文字。原来我会很急躁地想尽快把笔记抄完,抄写的过程就会让我感觉很痛苦,因为脑海中会不停地想:怎么还有这么多?还有多久才能写完?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换个心态去记笔记,写的过程中我不去想用多久才能写完这个结果,而是细细体会作者每一句话,思考和我以前知道的哪些知识有相关性,甚至是耐心品味书写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过程,这就会让我觉得整个过程都很享受,心也会变得很平静。
专注过程不会让我们在某一项任务上停步不前,而是让我们进入一种自动状态,更放松沉浸到工作或者学习的进程当中,就是传说中的“心流”。看似慢,反而是让我们更快的完成任务。因为最费时间的不是任务本身,而是还没开始动手时对任务的恐惧和纠结。
当然,我们可能无法专注太长时间,所以可以把工作量按照时间或者是任务内容分解成小段,这样我们就可以简短而专注的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去,不知不觉就克服了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