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什刹海
铃铃铃……
一大早,莉莉便被闹钟吵醒了,她左思右想实在是不想起来,便对着旁边的老公说道:“老公,我好焦虑啊!”
老公也是刚醒,听莉莉这么说,忙问:“啊?你怎么啦,快说说?”
莉莉:“你看这闹钟都七点了,我是起还是不起床呢?”
老公:“晕,你这是纠结,怎么能说成是焦虑呢?吓我一跳,如果不想起就多睡会呗,你得明白是咱们懒人创造了世界啊!!”
莉莉:“原来不是焦虑啊,那什么才是焦虑呢?”
一向自喻为研究型学术派的老公听到这里便开始了他的精彩演绎。
“要说到焦虑,其实很简单啊,给你举个小例子你就特别明白了,
比如:热锅上的蚂蚁,
首先蚂蚁在热锅上爬来爬去压力山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它再不行动就只能留在锅里被高温烫死。
然后呢?蚂蚁也很纠结,因为它想爬出去,但是又不知道往哪里爬,于是乎就是一会往这里爬,一会往那里爬,着急又上火而且很无奈!”
莉莉听完,理解道:“哦,原来是这样啊,那顶多算是纠结,没什么压力”
于是,小两口又快乐的睡到8:30,接着急急忙忙穿衣打扮出门,路上还禁不住互相埋怨对方,为什么就不能早起一会,迟到了还要扣奖金。
…………
看到这里,小伙伴是不是也联想到了自己早起上班的情形,那么你是提前早起还是同样睡到不能再睡为止呢 ?
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是提前早起,不然非但上班迟到需要扣奖金,生活经济压力大;还要纠结好一阵子,路上一个劲的编排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迟到理由而在那里苦苦纠结,最终久而久之,便会使自己焦虑不堪。
那么刚才提到的“焦虑”是不是只有上班迟到才会出现呢?
并不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 焦虑也逐步迷上了我们这些 上班族日常:即上班了是在上班,下班了还在上班。这是日益普遍的职场状态,与社会媒体“永远在线”设定密切相关。
而且你或许常常发现许多焦虑状态都与自身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吃不好,睡不着
比如:
1.最近业绩一直不好,奖金升职又遥遥无期了,眼看着家里就要断粮,我好焦虑呀!
2.公司年终会议要求出节目表演,自己从来没有艺术细胞这回事,而且这身材越来越……哎,我好焦虑”。
3.明天早晨就要把这次的设计稿件提交了,到现在连基础也没弄好,于是这几天焦虑得上火,都起痘、口腔溃疡了……
相信看到这里,你总能想到最近因为某件事引发的不愉快,原本快乐的自己已变得无影无踪,就拿朋友雨婷姐来说吧,她们在的公司部门属于销售一线部门,每个月都是看业绩说话,一旦业绩完不成领导先是一通批不说,然后就是取消月度奖金,年度奖金。
最近这几个月呢,原本负责部门事务的领导因为业绩压力突然辞职,紧接着所有的部门事务便向她潮水般涌来,工作压力逐步变大;由于她这人平时很要强,总是不甘人后,所以不管领导催不催业绩,她都是每天全力以赴中;眼看着临近月中,销售业绩却连1/3都没有达到,无奈之下她只好天天加班到凌晨来对应公司客户的需求,按照她的话来说:“业绩绝对不能排名倒数”。
就这样,每天熬夜加班,上班了是在上班,下班了还是在上班,相比每天烦躁不安的心情,自己那厚重的黑眼圈已不算什么了;家人看她这样拼,都劝她请假歇歇,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整日思索完不成会怎样怎样,领导怎么看,她自己怎么看自己等等,偶尔实在顶不住的时候找个没人的房间,默默的哭泣。
伴随着工作业绩压力的不断增长,脾气和心情也变的越来越坏,甚至到后来只要一听见电话铃声便会觉得心慌意乱,就这样痛苦和煎熬就一直充斥着她的内心,慢慢地她自己支撑不住了,就这样糟糕情形愈演愈烈…最终无奈之下只好辞职回家休养。
或许看到这里,你会感到莫名的后怕,故事中雨婷姐似乎像极了平时同样好强的自己,万一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如何才能让自己坦然面对工作生活不再焦虑找回从前那个久违的快乐自我呢?
在这之前,首先是不是应该先明确下自身焦虑的源头呢?俗话说的好:“对症下药才管用。”那么又该如何对症呢?
别着急,既然有问题,那便一定会有方法克服,接下来就先给大家推荐一本对症的“良方”。它就是<工作不焦虑~打造积极正向的高绩效团队>。
![](http://img62.ddimg.cn/digital/product/47/67/1901054767_ii_cover.jpg?version=ae2a0fc7-63c8-4077-8248-e0d12633f91b)
这本书很有意思,鸡汤不多,通篇几乎全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所遇焦虑的实用绝招打法,先说首入眼帘的扉页~暖橙色背景,然后便是一行小字:“成长也是一种美好”!细细打量这一页便可知其用心良苦,瞬间在给满心烦躁的自己带来些许淡定温暖的同时,也同样能感受到这份健康色彩的欢乐初心。
作者是由焦虑管理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从事焦虑因果研究超过30年的著名心理学家德里克.罗杰博士和美国资深培训师尼克.皮特里联手同著;在书中首先总结出“压力+纠结=焦虑”公式来帮助我们认清焦虑的本质,然后巧妙地通过运用“唤醒、专注、超然、释放”四步骤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方法指导我们逐步学会构建自身的韧性思维,掌握不断调整自己的实践心得,从而使我们真正能够在当今社会多变、不安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
可能有的小伙伴看到“脱颖而出”四个字时候会想:“书中的内容真的这么有用吗?”看到这里笔者想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如你这般的想法和疑惑,直到我看到同样的提问,在之前就有个人这样提问过后,自己也就释然了。
曾经有人读了作者尼克的文章之后,对他说:“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如果得了癌症还会这样无忧无虑么?”
尼克并没有因为提问者的直白而生气,他淡然答道:“我就是癌症患者,从25岁起,便被诊断出各种癌症,多次被医生宣告—来日无多,然而如今三十多岁的自己,已经有了4个不满7岁的可爱的孩子,虽然依旧每天面对——来日不多的魔咒,但自己的心情从没有遭受任何的影响。”
看到两位作者如此的走心,走脑还富有高效的实践行动力,相信小伙伴此刻也和我一样满心期待书中的精彩内容,。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下原文中如何通过释放焦虑重新找回自由快乐的自己吧!
P80页《工作不焦虑—打造积极正向的高绩效团队》--【英】德里克.罗杰、【新西兰】尼克.皮特里
最简单的学习超然的方式莫过于将其与第四步“释放”联系起来。“释放”是本培训课程的最后一步。我们想通过捉猴子的故事形象地说明释放的含义。假如在树林里你想捉一只猴子,那么你得先找一口锅,在锅上戳个小洞,洞的大小刚刚够猴子把手塞进去。然后你把锅倒扣、固定在地上,再拿一粒花生米放在里头,做完这些工作,你藏在树后等着就好。不一会儿,一只饥肠辘辘的猴子跑了出来,它果然把手伸进锅里试图去拿那粒花生米。猴子终于拿到了,它想把花生米从锅里拿出来,但是洞太小,猴子抓着花生米的拳头无法从锅里抽出来。这时你从树后走出来,便可轻松抓住这只猴子。实际上,森林里到处是食物,但是猴子却不舍得放下手里的东西,只为一粒花生米,就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因为猴子无法做到释放。
这个故事是关于焦虑的完美隐喻。所有我们拿着不放、纠结的东西原来只是几粒花生米,“要是……怎么办”“如果……就好了”等想法,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没有丝毫用处。而纠结的后果只是缩短的生命以及痛苦的生活,我们就像那只猴子,需要的是释放。释放是本书关于实现无焦虑四个步骤中最后一步,除非你唤醒自己,否则你就会困在如噩梦般的纠结中。你被唤醒后,要立刻回到当下,你将有机会重新控制注意力、客观看待事物,消除那些让问题变得错综复杂的负面情绪。
从上文得知,归根到底,我们的焦虑大都来源于自身的那份“执念”~“几粒花生米”。
正如故事中的猴子一般,苦抓着不放,最终失去了自由之路。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到雨婷姐的故事中重温她的那份执着,紧抓着“业绩一定要达标&业绩排名绝对不可以倒数”,最终劳心劳力失去了健康的自己。
当然这里如此说并不是让大家好逸恶劳不去努力工作,只不过这份努力当下的执着是应该建立在自身的合理承受范围基础上然后尽力而为即可!否则便无法做到释放自身的焦虑。
那么,当焦虑来袭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明确担心,害怕毫无意义。有位智者曾说过:“坏事时有发生,痛苦可以选择”,即便是为了销售业绩拼劲全力后依然没有达成,又能怎么样?与其痛苦的整日思索纠结完的成或者完不成,不去想想今天晚上吃哪些美食可以促进自己的工作能量。
2.学会表达压抑的情绪。找机会告诉别人你的感受,这个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而不是自我压抑如同雨婷姐那般自己躲在房间里一个人默默哭泣。
3.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说自己跟进的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有些因素你能控制,而有些你却无法控制,怎么办?请“释放”那些不可控吧,放下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允许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4.付诸行动,重复以上三步骤,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已经和我一样放下了自己一直紧抓不放的花生米呢?
在这里,我相信,你一定会的!
其实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改变心态。
最后笔者还想要强调一点,只掌握以上几步就能完全消除焦虑么?
显然不能,因为抗焦虑是一种行为改变,知易行难,还需要不断地付诸实践。不仅如此,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有关焦虑背后的情绪和心态处理等相关问题,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做详细陈述了。
请相信:此刻的成长也是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