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上海与一起长大的相聚,听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想想还是阿拉小辰光开心”,如果把这句话看作是一幅重新找回的拼图,那么你我就是那其中正在归位的一小块,而每块都有不同过去的形态和色彩,嵌进了才会有一种完整的回味感!
弄堂里一起玩耍的都由”绰号“伴随着成长,这是一种多子女,混合居住的弄堂文化之一,”娘娘腔、野鸽子、哈代、巨人、小笼馒头、阿德头、大头、毛豆、钢头、妖头、扁头、大块头、小山东、雄逼鳌乱、度小尼朵、小角落头、鸡屎、烂生梨、烂米线、小牙头、白眼、猫眼、柴板和睏勿醒等等,还有外围的小江西、大枪、度小带米、板牙、洋丁、代客打暗、阿王炒年糕等…… 为了征集孩儿时代“绰号“,我上传在群聊前后二次,起先竟然只有一人作声回音,我猜是大家认为我提了一个相当”愚蠢“的要求,而且是一个举止低俗的行为,更是折损着一种好不容易被重新找回的关系。
不过,之后一次有点像蒜蓉下油锅,作响四起! 当然,作为人都爱听好的这没错。但要是这种认知是占据着你人生的全部,我觉得不值,即使你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故事,那也是些市侩的,不会精彩! 弄堂文化中的”绰号“是一种特定时空和环境下的产物,这些绰号的形成都有着它的脉络可循,大多不是依据对方的长相特点,还有就是从瞬间中捕捉到对方的行为表现而作成夸张的名称取代。
不过,必须这么说在那种无聊的年代里,这种“绰号“文化大多是无恶意的意识形态, 充其量不过是”寻寻开心“罢了,无损害相互之间的情谊,更没有利益上冲突,也正因为这种淳朴,当步入了社会这扇大门时,一切又自然地归回到了初衷… 而现在大谈特谈“文明“社会里,表面上“绰号“被消除了,在人们各自的背后却多了相互诋毁的言论,那种在背后不是有处处攀比和见不得别人好,就是存有利益上的尔虞我诈的心态,当面还要以笑脸互对,握手共贺来虚晃一招,真是吃力!
作为一个己经步入下午茶年纪的我,内心有着抹不去的孩时情结,去收拾和摆弄下弄堂残余文化的桌椅,放上这些记忆的茶水和点心与大家共享… 因此,每个”绰号“都有它渊源的说法,而由它所引出的故事又连接着你我他……,珍惜吧,朋友!我们的重逢都是在这块记忆拼图里找回各自曾经拥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