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
★★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突出“内容标准”的了评价和可操作。
★★ 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素养提及频率排名前五的都是学习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艺术与审美能力、实践素养;都相对重视学习素养及工具性素养,对自我管理,伦理道德素养都有所忽略。
★★ 不同学科对不同素养的重视不同,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点。现有课标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 伦理道德教育在学科课表中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提及次数较多,在25门学科课标中未提及,应引起重视。
★★ 沟通与交流能力在现行学科课标中都有所涉及,但理科学科课标中较少。
★★ 团队合作总频率较低,在艺术及健康教育学科课表中未体现
★ 提及国际意识的课表主要是外语和历史类学科,不仅重视语言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培养学生国际情怀和眼界。
★ 提及多元文化的学科主要是艺术类和语言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欣赏世界各地艺术和语言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培养审美包容接纳意识。
★ 尊重与包容在现行课标中受重视程度不高,主要提及在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化课上,各类学科课程中未涉及。
★ 独立自主在各学科课标提及频率都很小,重视程度不够,独立自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个体学习生活成长都很重要,应在教育中有所重视。
【感悟】综合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课标的分布对比发现随着教育的不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仍旧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我们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尊重与包容等素养在学科中的提及程度只停留在个别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而很多学科课标中是几乎没有涉及的;其次对沟通与交流能力、独立自主管理能力等素养的强调则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当前课标对学生管理能力素养的培养应当引起重视;另外对于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的培养素养也应该在各个学科课标中有所提高,要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学生适应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对未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树立自信对各科学习都很重要;最后,对学生生涯的发展规划也要在学科中有所渗透,使得学生能够在学生时代就能清楚找到自己的定位,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合理的规划,也应该是教师教学当中注意的一点。
★ 素养的发展性:随着学生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课标对工具与人文领域的语言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要求相对提高。 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 重视学习素养,课标体现学习本位思想。
★ 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语言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重
★ 重视学生实践素养
★ 价值观是个人对人,事,物的评价和看法,是人行为处事的基础。 价值观是核心素养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人就缺乏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动力,已获得的知识就难以被有效利用。
★★ 未来教育改革更应该注重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
★★ 实施建议部分核心素养分布过少,较为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 针对性的素养培养模式忽视了对综合素养的培养,缺乏素养的整体观。 不利于全面素质人才培养。
★ 跨学科素养比学科指向的素养更加有必要和重要。
☞☞ “工具理性”: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性,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感悟】针对现行的教育中我们不应该过于重视针对性的素养培养,不能说我学习语言,我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素养,依据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