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第一节、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主要思想
★主张“仁民爱物”:
☞ 孔子思想: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即 “人同此心”
☞孟子思想: “仁者爱人” ; 忠恕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人”
☞董仲舒:“天人合类”
☞韩愈: “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仁民爱物”----太和之境
★ 和谐之境:自身与他人是各尽其性,和而不同(包容精神);自身和万物是物我平等,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
【感悟】首先第一点从孔子的观点来讲人与人的相处以“忠恕”最为重要,“忠恕”即人同此心,也就是将心比心,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真诚贵在诚。其次关于“仁”,“仁”即为爱人,从爱亲(孝)人开始,这就强调了爱人第一步即为孝,即爱亲始;只有爱亲人,爱自己的家人,才能够泛爱众。最后强调“仁民爱物”,将与人,爱人的相处升华到了和自然和物的相处,认为只有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太和之境”,物我平等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并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相互包容,和而不同。
★★主张“孝亲爱国”:
☞孔子“孝弟也着,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事之本也”
☞孝是“德之本”,奉之为“天之经”,“地之义”,倡导“以孝治天下”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孝,申之以孝悌之义
★★主张“重义轻利”:
☞ 孔子:“君子喻于义” “君子义以为上”
☞孟子:“居仁由义”,以义为“人之正路”
☞董仲舒:五常“仁、义、礼、智我、信”
★★主张“诚信自律”
☞孔子: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慧)于天下,为仁矣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主张“礼静谦和”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第二节、我国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
★伦理道德: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居首位。 伦理道德居于核心地位。
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突出的内容,主要围绕“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文与历史知识: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文史知识与思想被列为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经世致用的意义
★文字表达能力
★求学治学方法
☞孔子:学思并重
☞朱熹学有五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求学需要谨遵知本、立志、尊经、审己。 需要做到躬身实践
☞黄宗羲:学习要躬身实践以求知,学贵在实用,贵在创新
【感悟】在治学或是学习方面孔子认为学习时应该学思并重,学习的过程应该多思,且常复习;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讲求学思并重。关于治学方法强调躬身实践,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探寻问题的答案,才能真的有所收获;这一点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其次学习的意义在于实用,在于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闷头苦学,而不探寻学习的价值,我们要不断的提出为什么的观点,学到的知识要灵活运用。
★实践与创新能力
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要“血脉相通”
第三节、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对核心素养遴选的启示
★★ 建构以道德修养为核心,仁爱精神为根本,社会关怀、国家情怀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
①倡导“仁爱精神”:扩充仁爱之心,践行忠恕之道,建立“人我一体” “物我一体”
②弘扬“孝亲爱国”:乡土情感和国家情怀
③重义轻利 诚信自律
④礼敬谦和
⑤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