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有一个猎人,牵着一条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就打伤了一只兔子,让猎狗去追。猎狗去了,结果兔子跑了,而且是在受伤的情况下成功逃脱。猎人很生气,对着猎狗一通乱骂。猎狗特别委屈的说:“我已经尽力了,可是兔子太狡猾,我真没办法。”
兔子逃回去以后,它的伙伴听说它在受伤的情况下,还能从一条猎狗的追捕下,安然无恙地逃脱,都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它们好奇地问兔子“你是怎么做到的?”兔子说:“猎狗追不到我,顶多被猎人骂几句,我要是跑不掉的话,就会被它吃掉。我和猎狗遇到的不是同样的问题。”
猎狗对兔子感兴趣吗?答案是不言而明的。为什么受伤的兔子,能从猎狗的眼皮底下逃脱,因为它需要生存。而如果猎狗追不到那只受伤的兔子,就要饿死的话,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了。人的首要问题,和兔子一样,是生存,生存是最大的目标。假如一个人饭都吃不上,多半是没有心思去满足兴趣的。
兴趣究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建立在生存基础上的兴趣,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老师。更为关键的是,感兴趣和做好之间,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了才感兴趣。想想自己做得好的事,是不是这样。喜欢拍照的人,不是因为感兴趣,而是因为拍得好。喜欢唱歌的人,不是因为感兴趣,而是因为唱得好。当然,这里的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可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可能有人会说,拍照拍得好,唱歌唱得好,这不是天生的啊,必然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在这之前,难道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做的吗?可能还真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你的刚需。
可能刚开始你的拍照水平并不高,为了给女朋友拍出满意的照片,你不得不学习拍照,经常被人嫌弃拍照水平低,你只能暗下决心,偷偷练习,看到别人拍照好看,讨人喜欢,自己也想学习,如果你去追寻当初的原因,或许就能找到你当时的刚需。在刚需的驱动下,你把原本做得不好的事,慢慢做好了。现在,你因为拍照拍得好,因为唱歌唱得好,经常被人夸赞,还因此找到了女朋友,你自然对它们越来越有兴趣。
从这个角度看,刚需可能是最好的老师。我最近在学习尤克里里,在这之前,我自学了一年,准确的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的时候,弹几下。让我困扰的是,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直到最近,算是有了一点突破。在此之前,我几乎不能完整弹完一首比较难的歌曲。后来,我给弹奏尤克里里找到了一个刚需。
我的刚需是什么呢?把《慢慢喜欢你》这首歌完全学会,学会以后,自弹自唱,录制视频,把它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礼物,送给自己的老婆。因为下个月,是我们的周年纪念日,而这首歌是我老婆非常喜欢的一首歌。自从有了这个刚需以后,我每天花10-20分钟弹奏这首歌,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已经基本上会弹唱这首歌了,我只需要努力把它弹得更熟悉、更流畅,也就可以了。最起码,这是我学习尤克里里以来,进步最快、弹得最好的时候。
原本,我买尤克里里,是因为它看起来小巧美观,我本打算把它买来放在墙壁上做装饰的,谁知道,最后我居然开始学起它来,现在我已经逐渐爱上它了。原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刚需,学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最后可能会爱不释手。
又比如上网,几乎没人教过我们如何上网,但大多数人几乎一学就会。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刚需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自己需要,所以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因为经常学习,因为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学得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学得多了,有些东西就有可能一通百通。这就是为什么牛人,越来越牛,因为他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的效率却越来越高。
在生存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的刚需,把它们培养成自己的兴趣,可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之一。
以上观点,属个人拙见,仅供交流参考。如果喜欢,请点赞、分享、关注,谢谢您——我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