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很简单但容易被忽视的第一条法则——财富积累与你的收入或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而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
投资的确有可能让你致富,但关于某种投资策略能否带来回报,能持续回报多久,以及市场是否会配合,始终存在未知数,所有结果都笼罩在不确定性当中。
但是,个人的节俭和储蓄行为——在金融方面的节约和高效——是金钱等式中你具备更强控制力的部分,而且在未来也会像今天一样,是百分百行得通的方法。
财富是对收入扣除开支后剩下的部分进行积累的结果。因此,即使你收入不高,你依然可以积累财富,但如果你的储蓄率不高,你绝不可能积累财富——两相对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二、更重要的是,财富的价值和个人需求有关
如果你学会用更少的钱来获得同样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间就会产生积极的落差。你也可以通过提升收入来造就这种落差,但欲望和所得之间的落差才是你更容易控制的。
高储蓄率意味着你的开支会比平时更低,而低支出意味着你能存下来的钱比高支出时多。
三、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物质需求由欲望决定
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当这些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去追求生活的舒适性。当舒适性也得到满足后,人们又会去追求兼具舒适性、娱乐性和启发性的事物了。
但当消费超越了最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水平后,它在大体上便成了虚荣的自我的反映,一种通过花钱向人们展示你有钱(或曾经有钱)的方式。
如果是这样,增加财富最有效的方式就不是提高个人收入,而是培养你的谦逊之心。
那些长期成功经营个人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有着高收入。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四、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储蓄率
当开支减少,储蓄率自然会提高。
当你的欲望减少,开支自然就会减少。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
财富积累更多时候与心理过程而非金融规律有关。
五、存钱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理由
存钱并不一定要为了日后买什么,你完全可以为存钱而存钱。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符合预测的世界里,那么只为日后买什么而存钱的行为是合理的,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如此。存钱的目的可以是防止意外。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你也不会惊慌失措。
金钱的无形好处比你存钱购买实物的有形好处要有价值得多,还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当你不是为了购买特定目标而存钱时,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你有底气一直持币等待,也可以随时将这笔钱投入使用。你的存款会让你拥有充足的考虑时间,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方向。
你每存一笔钱,就好像是从未来本可能属于他人的财富中拿来一部分,加入你自己的财富中。
就算银行存款利率为零,你也能获得超乎寻常的回报,比如,正因为有这些存款,你可以选择一份虽然工资低但对你而言更有价值的工作,或者等待那些缺乏灵活度的人被迫抛售金融资产——对你而言这是更好的投资机会。
在时间和选择方面的更大控制权已经成了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通行货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