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张曼菱老师的《西南联大行思录》系列,每天随笔记录,最终努力成篇。
1、抗战之下,联大师生秉承着读书也是抗日,为中华文明保留弦诵不绝的火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文化下,士不可以不弘毅。
2、最为可惜的是陈寅恪的未竟的研究课题: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要把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高峰希腊文明进行比较性研究。以陈寅恪的人格、家世、学识和视野,他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的高度不可能输于西方文明,如此项研究能以完成,所谓的文化自信会有更好的历史、逻辑基础。后北大把乐黛云教授称为中西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但两者的基础应该不可能是同日而语。我们失去了一个完美的基石人物。不知多少年后才能再出一个这样的人物。
3、在呈贡魁楼,费孝通有了中国的社会学的起点。我路对面的官渡西庄是刘文典任职西南联大时的居住地,刘文典被称为近代研究老子、庄子的大家。西郊龙院村,梅贻琦等教授的居住地,杨振宁等在此长居。岗头村,北大校长、教授们的聚居地。龙泉村,梁思成和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家的居住地,抗战、西南联大为昆明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能量场,与西南联大相关中小学校10余所,理应填补我们许多的教育短板。
4、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女士为补贴家用在冠生园门口卖定胜糕、王力夫人为白药大王曲焕章全家织毛衣,这些女性家属、女性知识分子也是挺立的光辉形象,也是昆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西南联大选择了昆明,那时有龙云领导下的云南,是联大之幸、中国之幸。他挡住政党严重涉入教育思想的力量,可能古今都可以借鉴、反思。
6、张曼菱老师当面谈到对教育状况、对云南的不满,让大家感觉到所谓的“拽”,却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家乡故土的深情厚爱,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7、张曼菱老师在台湾受联大校友推荐读了《巨流河》这本书,我也读过,非常值得一读。人格的高下最终决定书的格局高低。对比张老师的文字,我很多思想是浅薄无知与自负的。
8、昆明没有吃过的定胜糕,在苏州震泽我们全家吃过了。悠悠回来一定要带去一次西南联大旧址,北大他去过了。
9、王云川同学安排参加的这次的读书见面会,是这次回到昆明最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看是无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10、董学农同学昨天的一句话很有意义,大意是这样:“书香门第”学校的工作干了中华小学20年没有干过的工作,财大小学干了前几十年没有干过的活计。人活着就是要见天地、见人心、见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