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有关人文的注解。联想到当下的教育现状,以及由此引起的世风人情,不禁想到此之谓文化之缺失良久。
此文化本应该深入人心,然而,君不见当下我们所谓的“文化”即知识程度,二者之偏颇之大,可谓天壤之别。而由此造成的人心世相也不可谓蔚为大观。由此追根溯源,不得不谈到当下教育内卷之汹涌,它所指向的皆是知识的多寡。也许和我们日常生活说的“知识文化”这个并用的概念有关。然而,有知识并不一定有文化,而没有知识也不一定没有文化。当今无数社会事实反复证明,这是常识。
所谓文化,那是因为“文”能“化”人,并于内心转化为己之行为,于是身心合二为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谓的学生和教师等以知识为主业的“文化人”,这些在教育体制内的“天之骄子”们,相当部分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当今教育,虽为“文化圣地”之名,但很少有真正做“以文化人”之神圣伟业。于是,在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孙权劝学》的学习之前,我把梁晓声的这个“文化”以警句的形式送给了学生,也算是在教育中用不自量力的绵薄之力来力挽狂澜,当然,我之所以如此为之,并非有什么教育之雄心大志,而是就当下学生中的“修养”、“自觉”、“自由”、“善良”等文化要义的缺失而痛心,这也非要求他们做今世圣人,而是立足于他们今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因为,如古人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身为一名有教育情怀的一线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没有目标的孤舟式“任意漂流”般脚踩西瓜皮的学习甚至人生很是忧虑,之所以如此,正因为没有真正文化所致。“内心修养”的有待提高与完善,“自觉”即便时刻提醒依旧我行我素,即便家长或老师时刻耳提面命也没有或不够的“自觉”,大多数人对“善良”的缺失,很多时候基本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其实,无论是当下学生还是当今社会,很多人或现象的问题症结都主要可以归结为“文化”的缺失或不完善。当然,人是环境的产物,既有时代大环境也有社会小环境。然而,无论大小环境,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而言,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里特别强调,次教育不仅指学校之小教育,更指无处不在的社会之大教育。
我们时下约定俗成的“知识文化”,其实,一直以来,在理解上就已经逐渐远离了文化的本意,私以为“知识”的“知”(智)读音本应为“zhì”(“智慧”之意)而非读“zhī”。在看似微小的读音变化中,其实蕴藏了语意理解上的天壤之别。“知(zhī)识”一词,仅仅把“死”的知识搬来积累但非能于生活中运用,当今教育的歧途就在于此。以求得知识的多寡为目的,以无限制地剥夺学生正常生活时间为由争取最大化获得这种死“知(zhī)识”,最关键的是很大程度上忽略“对知(zhī)识在生活或生命中的灵活运用”,而时下教育忽略的这点恰恰却是“真文化”的本质:“知(zhī)识”内化为“智慧”方为“文化”。所以,“知(zhì)识”才是“真文化”,如此理解,“知(zhì)识”就是“文化”,“文化”即“知(zhì)识”,“知(zhì)识文化”这个词语本是一个并列短语。这是所有学校教育尤其是一线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否则,古人有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贤圣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如是说:“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其实,一个人没有“知(zhī)识”并不可怕,但没有(“知(zhì)识”)文化,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于社会或对于未来而言,很可能就是一个不可挽回的灾难。从这一角度来说,“‘知(zhī)识’越多越反动。”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君不见,“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费尽心思的“弑母案”后依旧不知忏悔;为人父者为了满足女友的丧失天良的要求而亲自高楼“抛杀”亲生子女。这样的有“知(zhī)识”的人置中华文化“子不嫌母丑”和“虎毒不食子”几千年的文化古训为置若罔闻。他们因文化的丧失从而导致良知泯灭瞬间顿至“非人”境界,从而引发了如此人间悲剧的发生,这是我们文明社会中时人时刻应该警钟长鸣的。
教育,就是让人真正过上一种“做有‘知(zhì)识’的现代人,享时下文化之美好”的生活,以及让文化真正成就你我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