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是我全面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时候。
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我的一个邻居哥哥疯了。
在我记忆中,那段时间都没有再见到他,背后的原因我也不清楚,只是听大人们说:是打游戏疯掉的。
那个时候,我听说过很多关于打游戏成瘾的人的故事,比如说:一个上网成瘾的人,把现实生活当成游戏,认为杀死人是会复活的。
因此,发生了很多命案。
这些故事,让我对大人们的话深信不疑,相信那位哥哥的确是因为打游戏而疯掉的。
当时,这件事情让我很恐惧,我知道自己没法戒掉游戏,又害怕我像那位哥哥的下场一样。
于是,我经常在百度上搜一些关于打游戏上瘾的症状,然后否定它,为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
比如说看到一个上网成瘾的症状是:没日没夜的打游戏。
我就安慰自己:我还在上学,还能按时上课,说明我还没有成瘾。
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否定过很多症状,但在这些症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否认:打游戏的人会经难受、焦虑、易怒……
以前,对这个症状,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直到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明白。
如果不断重复做某件事,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
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
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种化学物质,叫作“胜肽”。
“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
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
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有更多的概述:从这点上看(指细胞吸收胜肽的过程),情绪的作用和药品(比如说毒品)的作用基本一样,都是细胞感知器捕获肽的生物化学过程。
如果细胞总是捕获相同的胜肽,那么它就会收缩,它的感受能力会减弱,再要想达到相同的刺激,就需要更大量的胜肽。
这种过程就是上瘾,毒品的上瘾和沉浸于某种消极情绪不能自拔,都是一样的。
当细胞已经习惯了这种胜肽,如果我们不喂养这种胜肽给它们的话,我们的生理需要会促使我们做出这种行为,放射种种能量的波动频率,让能够产生这种胜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如此说来,许多外在的事情都是我们创造的:先是有对胜肽的需求,而我们的大脑在选择有限的两千位元信息的时候,就会过滤信息,而制造各种符合我们细胞想要的思想、念头,而这些能量的波动,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过来,于是……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要是说正常人对生气这类“胜肽”的需求像一粒沙那么大,那么父亲的就像是一堆沙。
最容易让父亲生气的就是吃饭的问题,以前是我,现在是我妹妹,只要我俩不吃饭的时候,他就发火,跟母亲吵:又给他们买零食,现在不吃饭,就不能长点记性?
我和妹妹从小还是蛮乖的,很少吃零食,我俩都比较瘦,有的时候吃得少,这就成了父亲生气的原因。
最后,父母都不开心,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同时强化了父亲体内的细胞对于“生气胜肽”的需求。
书中写到: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他立刻消除(买糖给你吃哦,别哭了/再买一个给你就是了,别伤心/明天我带你出去玩,别气了),就是否定他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好气/好怕的),再不然就是打压(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不准发脾气,小孩子凭什么生气)。
无论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策略,都没有真正认可情绪、接受情绪,所以,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情绪会来,它就一定会走,书中提到了很多方法,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臣服。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接受自己想要打游戏的想法、接受自己想要生气的想法,这都是正常的想法,不要去逃避,学会臣服,让细胞渐渐地回到没有这种“胜肽”时的状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