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每次完成一篇这样的阅读清单做为看完一本书的标志。
1、语文课程中“教什么” ——内容(人文价值)、形式(表达价值)、材料(阅读程序、方法)
2、理论是灰色的,一朵绽放的花里有一千个未说出的真理,敬畏并服从于事实,理论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事实的工具。
3、基础模型:有效教学框架组成: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教学反思。
4、教材——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前者“进得去”(内容)“出得来”(形式)
5、在中国哲学来说,哲人和别人的外在行动的区别在:同一个场景中他们内在的不同的“觉解” ,即对世界 、对存在的不同理解。自己在觉悟状态,别人在无明状态。
6、冯友兰把中国人的境界分四等 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理境界、天地境界 。
7、最优秀的哲理诗都有一个特点,不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意象的营造,或用意象之间的差异形成张力,或追问意象形成之源,有意无意间造成了哲思。
8、只有教师理解正确了,才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机缘,不失意蕴的前提下,适当教学,以期成为日后理解文化的一粒珍稀种子。
9、教师可以网络检索、相关文献解决大部分经典文献的解读问题。
10、作为语文教师对《道德经》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文化、哲学上的理解将会对一切阅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
11、语文“全息点”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 所有层面的语文知识。
12、作为教材的解读,是一个收缩与定位的解读,它要求把文本视为教材,放到特定的单元中,放到整体的课程中来审视。即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
13、文本意义——讲什么 ,教材意义——教什么 。
14、(新课程理论 )有效教学的三类目标: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生存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教程与方法。过程——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生活态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5、新教育的三类目标:A类:基础性、阶梯性(搭梯性、障碍性) B类:核心目标 C类:附属性、延伸性目标(思想情感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