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也有性格上面的许多差异。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呢?这一章的认知学原理是: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
1.风格和能力。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认知能力,是指特定的思考能力或者取得成功。认知风格是思考的偏好,比如线性思考或者整体思考。能力,让我们应对内容,能力高低反映了我们所知道的和能做的级别。风格,这是我们倾向于思考和学习的方式。通常我们会说能力强比能力弱要好,但我们不会说一种风格比另一种风格要好,总的来说所有风格依照定义都是同样有用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说不同,还不如说是相类似。可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么大,这怎么解释呢?接下来我会依次讨论风格和能力,证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2.认知风格。有些人鲁莽行事,有些人则需要花点时间作出决定;有些人喜欢让事情变得复杂,有些人责任认为简单就好;有些人想的具体,有些人则喜欢抽象。心理学家通过测试证明,一个人的认知风格是稳定的,认知风格还有必然性,风格是体现我们思考时的偏好,而不是衡量我们思考的能力。场独立性指的是容易将一个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而场依赖性,则是指容易受到外在事物或视觉架构的支配。场依赖者借助视觉架构,而场独立者看到独立个体,问题在于场独立者在大多数认知测试中比场依赖者成绩高。
认知风格理论必须拥有下列三个要素:第一,它使一个人的风格始终如一;第二,他应该体现不同风格的人思考学习的方式也不同;第三,它应该显示不同风格的人平均起来不应该在能力上有差异。直到今日还没有一个理论满足这三个要素。
3.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的学习者。他说的是每个人接收新的信息时有无偏好的方式,三种感官中的一种。视觉听觉运动知觉理论认为所有人都通过这三种感官获得新信息,但是大多数人有一个最常用的感官。研究发现,人们的确在视觉和听觉记忆上能力有差异,不过认知科学家还证实了不是所有的记忆,都通过视觉或声音记录下来,我们还通过他们代表的意义来记忆事情,意义独立存在于感官细节之外。我们可以。把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法呈现,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强项,所以根据理论就是应该这么做,通过地图学习国家形状是视觉型的孩子,应该用眼睛观察国家的边界形状,而听觉型的孩子应该聆听对于每个国家形状的描述,学习外语发音时,听觉性的孩子应该比以此为母语的人对话,而视觉型的孩子,如果看到音节的板书,应该学的比较快。其实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他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看法,也就是人云亦云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理学的一种现象,叫做认知偏差。
4.能力和多元智能。人存在多重心智的能力,而非一种心智能力。心智能力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不同的脑部活动存在一个共有的能力,你喜欢的话可以叫做智能,那么擅长一种脑部活动,理应擅长所有脑部活动。
5.对课堂的启示。
对你的课堂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首先,思考内容而不是学生。二,改变吸引注意力。3,每个孩子都值得你关注。四,不要担心,节省你的开支吧。如果你不能评判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或者你认为你了解他们的风格,却没有因材施教,不要内疚,没有理由相信你这样做了的话会有帮助。如果认知风格和多元智能对于区分孩子没有帮助,那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书中反复提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对于在学校获得的大部分成绩都有决定性作用,认知过程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背景知识的帮助背景,知识的多寡也不是学生间的唯一差异,有一些学生就是非常聪明。下一章着重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的潜力都发挥到极致,不管他们聪明程度如何。
读书感受:读完这一章,我也有很多的困惑,作者认为学生有学习风格的差异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来说,对学生进行取长补短或者扬长避短的办法,作者都不认同。那么到底要不要给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读完之后我也没有明白。
通过共读群里学友们的交流,我逐渐明白,作者并不是说不需要因材施教,而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而采取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课堂上,针对无论是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还是运动知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变的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方法,即使错过因材施教的,也不用后悔内疚,毕竟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