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字慈明,颍川人(今河南许昌市)。东汉经学家、书法家。战国荀卿十二世孙,当涂长荀淑第六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二岁便能诵《春秋》《论语》。太尉杜乔称赞道:“可为人师。”他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人称赞他:“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有一回,荀爽与汝南名士袁阆在路上相遇。袁阆一向喜欢为难别人,一见面劈头便问:“大家都说你们颍川出人才,不知有哪些国家栋梁?说来听听。”
荀爽出身于东汉望族“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均为有名的才子,人称“荀氏八龙”。
于是,荀爽听了,微微一笑,随口说出了自己几个哥哥的名字:“荀俭、荀鲲、荀靖⋯⋯”
谁知袁阆一听,哈哈大笑,以为抓住了对方的破绽:“难道国家栋梁只能靠亲朋间的相互褒奖而扬名吗?”
荀爽不动声色:“您的意思是?”
袁阆理直气壮:“我在责问你!”
荀爽脸色一沉,皱着眉头:“依据是什么?”
袁阆嘲笑道:“我刚才问的是颍川出了哪些有才德的国家栋梁,而你却说出了自己的家人⋯⋯”
荀爽听后放声大笑,说:“春秋时,祁奚为晋国大臣,请老还乡,晋平公问谁可以继承其职位,祁奚举荐有才能的人士,对内不忽视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推荐了自己的亲人而说三道四,反而认为他非常公正。西周初年,周公著《文王》诗,没有先谈论尧舜之德,却歌颂了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热爱自己亲人的表现。《春秋》大义,其一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首先应该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看成疏的;把诸侯看成亲的,把夷狄看成疏的。国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当爱惜自己的亲人,所谓举贤不避亲,如果自己的亲人真有才能,为什么不能纳入视野呢?一个人,不爱自己有德才的亲人而先爱他人,怕人议论而不敢褒奖和推荐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违反了道德标准吗!”
袁阆无言以对。
以“荀氏八龙”的才能,举贤不唯亲又有何不可呢?这样的举贤荐能当然是件好事,反之则不然。
对于举贤不避亲的危害,古人也有很深刻的论述:如果大家都有襟带关系,就可能出现作奸犯科却不能进行惩罚的情况,自然没有办法进行管理,更谈不上什么稳定繁荣了。由此可见,建立任职回避制度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