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的思想,免不了受到他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在古人的心目中,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就是整个世界。他们常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描述这个世界。
从孔子时代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很少有海上的冒险经历。孔子和孟子住的地方离海都不远,但有关海的话只有一句:“道不行,承桴浮于海”。孟子同样也只有一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的经济环境
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家,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是以土地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都是以农业生产为立国之本,商业活动是起辅助的立国之末。社会行业按士、农、工、商分为四等。商人受到轻视,耕读世家受到尊重。读书人一般出身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反映了农民的思想。他们用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农民自己无法表达的思想。
《上农》——农业的价值
《吕氏春秋》中有一章《上农》,比较了农民和商人的生活方式,认为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高尚。可见,人的生活方式受经济背景制约,以农业为上的思想又显示那个时代的经济背景对他思想的制约。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四十章里说:“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朝反方向的另一个极端发展。黑格尔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易传”中也说:“寒往而暑来,暑往而寒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在和平年代要“居安思危”,处在极端困难之中坚信“黎明即将到来”。也为儒道两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理论支持。“不为己甚”“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两家共同的格言。
对自然的理想化
儒道两家的不同,因为他们是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进行理论化。儒家侧重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道家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化,这种思想最后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理论。
家族制度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民靠土地生活,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中国由此发展起来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家族制度。为了凝聚巨大复杂的家族组织,需要崇拜祖先来作为家族的共同象征。
儒家思想一大部分就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经济环境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西方工业化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