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纯正江南水乡米饭胃,我是不爱吃饺子的,奈何家母不知咋的就是爱吃饺子馄饨之类的面食,所以家里冰箱常常冻着包好的饺子。
今天早上消灭了最后9个饺子,十分没有安全感的老妈拖着流感刚退烧的病体也要去隔壁菜场买肉和饺子皮。当然是做好了防护。
出门这事发生的太快以至于我还没反应过来人就回来了。
因为之前家里没有面食习惯,没有做饺子皮的祖传手艺,一般都是买现成的。幸好隔壁菜场卖的饺子皮软乎厚实,手感也还不错,不像有些又薄又硬,捏都捏不起来。
肉馅可能也跟北方的不太一样,老妈特别喜欢荠菜馅的。春天的时候,田埂上的荠菜吸饱了露水,朵大水灵,半天可以挖一大篮子。拿回家,细细挑拣,清洗干净,再用开水加盐汆烫一下,再放入冷水冷却沥干就可以分成小份冷冻起来了,处理过后的荠菜越发翠绿诱人,还能保存很久。就像今天,已经快要开春,竟还能尝到去年春天的味道。
嫩绿碧绿的荠菜与粉红粉白的猪肉混合成馅,搅上劲,满满挖一勺,小心安放到平铺在手掌上的饺子皮中央,沾一点水抹在边缘,再一点点把皮捏成褶子,胖乎乎的饺子就做好了。我的技术还是专业面点师傅传授的,感谢工会组织学习。
在我学会包饺子之前,老妈也没学过,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皮随便捏捏牢,当下好像是粘住了,一煮一半开了口。所以后来包饺子就成了我的任务,虽然也曾试图教会老妈怎么捏褶子,但她表示年纪大了,学不会这么有艺术气息的,所以只负责前期准备和吃就可以了。
但是我妈有个特别厉害的绝招,每次准备的肉馅和饺子皮都是刚刚好,一点不剩。当然也可能是我包的时候控制地比较好。
在包饺子这两小时里,是少有的,没有任何打扰的,跟家人交流的时间。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只有两个人,四只手,手上的饺子,以及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回想起来,好像真的也没有其他时间能心平气和妈妈聊个一两小时。
每年的春晚都爱用包饺子来表达合家欢聚,我想,包饺子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就算爱意说不出口,陪伴就是温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