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绪论里,几乎每一句话都是意味深长。
作者开篇指出,未来社会的关键技术现在还未形成,处于一种渐进的过程与状态中。正如科技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这个过程不停地升级与持续变化,对于人类来说会变成“菜鸟”,即永远处于一种愚笨谦虚的学习状态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定期升级,才能保持健康与活力”。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将过去处于领导地位的“巨头”抛在了身后,这种正在“形成”的力量极大地改变着社会。如今,参与式文化已经形成,超链接已经延伸到实体、时间以及空间这些范畴之中。这些也就给创业与创新带来了机遇。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拓宽人类的生存范围,保证我们的自由限度与个体的主体意识。
《必然》这本书,我曾经说它是“为人类未来30年的科技进步做了一次掐算”。这些趋势称为“必然”,因为它们植根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这些动词的特性来源于所有新科技所共有的偏好。虽然作为创造者我们对科技的取向有很多选择和责任,但仍有许多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特定的技术流程会倾向于特定的产出。比如说工业流程(蒸汽机、化工厂、水坝)会倾向于人体所不适应的高温和高压;而数字科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应用)则倾向于大规模廉价复制。工业流程对高温/高压的偏好促使制造的场所离人们越来越远,并向大规模、中心化的工厂演变,这种演变与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无关。而数字科技对大规模廉价复制的偏好也同样独立于国家、经济和人类意愿,并使科技转向了大规模社交;这种偏好的背后是数字比特的内在特性。在上述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都只有“倾听”科技所偏好的方向,并使我们的期待、管理和产品服从于这些科技所内在的基本趋势,才能从科技中获得最大利益。本书的目的便是将这些科技中的最新趋势整理归纳,并将它们的轨迹呈现出来。
《必然》可以用12个词来概括: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从这十二个词的选择就让人感到了一种生命成长的力量,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种成长过程的参与者,随时随地都在参与。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由于想精细地去阅读这本书,目前我仅阅读到《必然》 的前两章——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今天的读书笔记主要是关于形成(Becoming)。
事物的出现方式,我们熟悉的有三种:1.陡然出现。2.慢慢成长。3.中途突变。但是未来科技出现的方式和上述三者都不同。
它是——“形成”Becoming。
凯文·凯利于是生造了一个词汇——进托邦(protobia)。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进托邦中的“进”(pro)来自于“进程”(process)和“进步”(progress)。
这种微小的进步既不引人瞩目,也不鼓舞人心,极易被我们忽略,因为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
这段话后头,有四层意思:
一、“不断升级”变成一种常态。
想想你手机里的那些APP吧。每周升级,不是为了更好,只是维持它的正常存在。升级,成为它本身存在的方式。某种意义上,未来科技也是这副德行。升级,不停地升级,每次你也没觉得有多大变化。但是不升就是不行。一个手机APP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天。
二、我们都将是“菜鸟”。
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也就是说,你会变成笨手笨脚的新用户。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成为菜鸟。永远都会是菜鸟。所有人。永远。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三、“变化”在欺骗我们。
因为变化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因为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所以我们总是会被“变化”欺骗。一堆例子:
最早的电影,就假装成戏剧的样子。
最早的电视,就假装成电影的样子。
最早的视频网站,就假装成电视台搬到了互联网上的样子。
最早的互联网,就假装成只能输送点文字的样子。
最早的虚拟现实,就假装成电影的样子。
等它长大了,多年后回头一看,你一拍大腿,靠,上当了。原来它就是它自己。它小时候的样子是骗你的。让你以为认得它。
罗振宇就曾说过关于“媒体融合”与“形成”的关系。“媒介融合”实质就是传统媒体怎么拼接成新媒体:我打了个比方——出门看见一条狗,喜欢。回家就琢磨怎么用四只金华火腿拼成一条活狗。新媒体在“形成”Becoming的过程中,只不过像是媒体罢了。按照凯文·凯利的理论,它长大后,其实没准儿是别的东西。
这本书很有意思,它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动态” 的世界。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这本书很有意思。我也想在之后,能够慢慢消化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