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意识到系统化工具的简洁和高效,开始有意识的在教练对话中使用工具。
刚刚开始学教练的时候,会有一种想法:工具就是套路,是自己不够稳健时起支撑作用的拐杖。
会觉得用工具就说明自己能力不行,水平不到家,直到今年学了《基于循证的教练督导》课程之后,才有了改观。
通过督导课程的学习,开始尝试多视角去看待一场对话,当自己经验不够丰富的时候,怎么才知道视角足够了呢?答案是通过系统化的模型。
这同样适用于教练对话,在没有模型的时候,我们常常说通过教练对话给客户带来多维度视角,带来新的看见。
但是实际上来看,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说了很多,常常是围绕客户已知的部分在打转。
有了系统化的模型之后,也许一开始有些生硬,但是逐渐发现真的可以突破教练自己原有的认知,尝试新的视角和维度。
再回头去看一开始学的教练工具,其实都是非常精炼的系统性工具,就好像是人的骨架,支撑起整场对话。
只是我们习惯了看皮肤包裹的躯体,一下子还看不到内部的骨架,也不习惯从骨架来欣赏一个人。
就好像“美人在骨不在皮”,决定了一场对话品质的还是系统化框架。
当可以意识到工具的系统性的时候,基于系统性,再在上面做与人的连接,就会变得饱满、立体,真正做到多维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