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源于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弗洛伊德在研究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对这个故事有了一个领悟,将其命名成心理学上的一个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
在心理发展阶段的探索和研究发现,这种俄狄浦斯现象会突出表现在一个人成长的某个阶段,大概是3-6岁,这个阶段便是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三角关系,孩子,爸爸,妈妈三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心理关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即三角关系。
另一部分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意义在于一个人经过俄狄浦斯这样的内心斗争(内心过程)完成自己的一个性别身份认同,也就是在心理上确认完成自己是男是女的一个过程。
弗洛伊德在和精神分析同伴的通信中,提到俄狄浦斯这件事,当时因为弗洛伊德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后,他做了很多和父亲之间的梦,在分析这些梦的时候,他体会到原来自己的内心深处跟父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他们之间有怨,有竞争,甚至还有敌意。并且,当弗洛伊德觉察到自己内心对父亲的攻击性的时候,他有一种深深的内疚感。这个内疚感是 你看是不是我一天天看他不满意,看他不顺眼,看他老不死,结果把人家咒死了,是不是我干坏事了,我的内心就感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有点像幸存者的内疚感。由此又联想到希腊的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这个故事后来被莎士比亚改变成戏剧。
这个故事最早讲的是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父亲并娶了母亲的一出荒诞故事,荒诞是说他跟现代人,跟我们的思考、伦理和人情世故完全都不一样,但是神话又被作为经典传承下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呈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更重要的、更隐秘的东西。
俄狄浦斯情结,是出自我们内心的负疚感,那种遭报应,攻击性和欲望等等,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人的潜意识深处,对于父母亲所具有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比喻了我们内心情感关系里,有很对配对的矛盾的关系,比如说,爱和恨,好和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攻击性与遭报复,胜利感和内疚感,亲密感与分离等等。
俄狄浦斯三角有两种情景。一种情景是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一种情景是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意味着一个人进入到成熟的俄狄浦斯期的反应。这是我爸这是我妈,在成熟的俄狄浦斯阶段的孩子会知道,我爸和我妈是一对是两口子。
但在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前俄狄浦斯阶段。孩子内心的能力不足够,他不足以去接受父母作为一个整体的一对的概念。在他的心里,通常父母可能就是两个,两个独立的没有关系的人。
那我们说一个成熟的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的话,他能够解释我们内心的孩子与父亲母亲三个人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也可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东西,都曾经感受到的那些渴望、抑制。欲罢不能,爱恨交织,等等的这些感觉。而且,他需要在这些复杂的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比如说男孩儿,他对母亲是渴望的,但是这种渴望,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需要抵御这种由母亲带来的诱惑。那么对于父亲,它是攻击的和排斥的,但同时他又害怕受到惩罚和报复的。
俄狄浦斯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孩子要在内心处理好三角关系,另一方面,对我们很多成年人,养儿育女的人来讲。要知道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一个恰当的一个对待孩子的方式。作为妈妈来讲,就是有一方面能够享受儿子,宽容儿子,接纳儿子对自己的依恋,对自己的渴望。但同时,要做的有分寸,又不能出现对孩子的诱惑。
做为父亲应平静地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这个迷恋,不担忧这种对自己的威胁,他不害怕这个威胁。而且父亲这个时候,要注意做好对孩子的榜样,接纳孩子,有时候跟自己较劲,跟自己挑战的这样一种渴求。
父亲一方面在俄狄浦斯期,是孩子的一个认同对象,是学习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个很重要的,很有力量的,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的人。他的出现,可以使原本早期的母婴关系,过分亲近的母子关系,可以拉开距离。然后,让孩子接受到,噢,原来父母本是夫妻这么一个现实。
反过来女儿也一样的,女儿在俄狄浦斯情结里体现出来的就是排斥妈妈,亲近爸爸。所以说这就是通过俄狄浦斯情结,来象征性地解读,我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关系。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人,跟父母的情感故事而得以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