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1.14请停止无效的阅读!(7)第三个坑:阅读方法错误

有效学习和“见感思行”的完美配对


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

知道读书很好,但就是读不进去

做了阅读计划、要求自己读书,但吸收应用效果很差

也学了一些阅读方法,却迟迟用不起来


这些烦恼的背后无非是两个原因:

1、目标不清,导致动力不足,缺少行动

2、缺少方法,导致低效、逐渐放弃


第一个原因,目标不清,我们在“第一个坑:阅读目标缺失”,已经深入探讨过了。

第二个原因,缺少方法,是我们当下“第三个坑:阅读方法错误”正在探讨的。前面几篇文章,虽然我们很详细的介绍了这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但依然会有人因为对方法不够认可、不够重视,学了也没有使用起来。依旧拿着旧地图、想要寻找新世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本文再进一步来剖析“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背后的原理和价值,希望能让读者真正的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重视并运用起来。


为什么“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帮助我们从无效阅读走向有效阅读?

因为这套思维框架完全契合有效学习的步骤和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


有效学习的步骤

无论是哪种学习形式,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期待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换句话说,我们是为了吸收信息,便于使用它,用以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所以评判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是:通过学习,是否真正能够吸收运用这些信息、实现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有效学习分为六个步骤:

步骤一:查看信息

步骤二:理解信息

步骤三:思考判断

步骤四:计划行动

步骤五:计划落地

步骤六:整合传播



有效学习的六步骤

步骤一:查看信息

当我们根据需要挑选出自己想要学习的对象,这个对象也许是书籍、课程、人等等。

这个学习对象包含了众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学习对象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它是不清楚不了解的。

这个学习对象包含了众多信息,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我们需要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动作是查看。通过查看原文/课程来了解学习对象有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我们需要的。初步了解之后,把对我们有用的,我们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一步,查看信息。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获得经过筛选的、有用的信息。


步骤二:理解信息

当我们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后,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它,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通过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理解来更好的记忆掌握它。

用自己的大脑对这些信息做思考,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它。这些新信息进入我们的头脑中,通过理解,我们会得出新的观点。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二步、理解信息。通过这一步,我们把外部新信息理解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


步骤三:思考判断

但我们理解了这些新信息,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将它们结构化、并深入思考。

结构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记忆,因为零散的信息很难记忆,大脑容纳不下那么多琐碎的信息点、很容易遗忘。

深入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带着脑子学习,对信息的真伪、好坏、价值大小、深层意义作分析判断,避免人云亦云,掉书袋。

并且这两者是相互的,深入思考就会产生新知和旧知的碰撞、产生新思想,碰撞的过程就会让新知和旧知产生链接,变成结构化的知识晶体。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三步、思考判断。通过这一步,我们让旧知和新知相互碰撞,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知识晶体。


步骤四:计划行动

如前所述: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期待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评判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是:通过学习,是否真正能够吸收运用这些信息、实现问题的解决。

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当我们查看了信息、产生了观点、形成了知识晶体,如何运用以上这些内容,才是有效学习的落脚点。

有用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第一个“有用”,指有使用;第二个“有用”,指有价值。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晶体做《行动计划》,在学习时就要计划好:我打算如何行动、如何运用它们,让它们真正能够产生价值、为我所用。

如果你不做计划,就意味着你不计划用它,就意味着“它没有用”,就意味着你白学了。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四步、计划行动。在学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好行动计划,有利于学完之后的有效转化运用。


步骤五:计划落地

当我们具备了消除差距的信息、知识、能力、认知,我们也做好了相应的行动计划,此时从计划到成果之间只差行动。

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

唯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五步、行动落地。通过这一步,我们把第四步制定的行动计划付诸行动,真正解决问题、消除差距、收获成果。


步骤六:整合传播

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第五步已经算得上是真正的学习了,已经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步骤,形成了一个闭环。

如果想要实现更全面的学习,可以再增加第六步,通过第六步可以让我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在第六步,不仅要考虑短期的问题解决、也要考虑长期的知识体系搭建。学习对象,需要从单一的扩展为主题式的、体系化的。学习终点不仅是行动落地,更是将知识晶体和行动成果进行传播分享。

换句话说,不仅仅是自我的学习成长,更是自我知识体系的搭建完善,更是对他人的分享、传播、帮助。

这是学习步骤的第六步、整合传播。通过这一步,我们建立了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对外传播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并形成了领域影响力。



和“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的关系

以上是有效学习的六大步骤,通过这六大步骤,我们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学得懂、会判断、用得上、有成果、有体系、有影响力。


认真观察,会发现:这六大步骤中的前四步,完美契合了“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

步骤一:查看信息,对应“见”,写原文

步骤二:理解信息,对应“感”,写理解

步骤三:思考判断,对应“思”,写联想

步骤四:计划行动,对应“行”,写行动


这就是为什么“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是公认的高效阅读方法。

因为通过这个笔记法能够自然而然的完成有效学习的步骤,帮助我们提升阅读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有效学习的六个步骤中

前四个步骤是消化吸收过程,正好是“见、感、思、行”这四步。做好这四个步骤,帮助知识真正的消化吸收,从原始信息萃取为可直接调取使用的知识净资产:知识晶体。

后两个步骤是运用过程,让我们把知识晶体学以致用,并构建知识体系。这就如同我们吃了食物后,食物既给我们供给能量、支撑我们日常运动,又可以支撑细胞生长、身体生长,构建并强化身体。


如果我们依然沿用老方法、依然停留在无效阅读,我们能收获的只有自我满足感,除此以外,空空如也,毫无成长,毫无意义。

回顾我的阅读学习过程,在长达30多年的无效阅读过程中,一直用的就是老办法,一直都在做无效阅读。

这两年使用“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让我的阅读效果明显提升,个人成长大幅改善。


这是我的部分卡片笔记分享:

想要用好“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难点是重视它、真正的运用它,只要克服了这2个难点,使用起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每次阅读时,按照这个模板去思考和记录即可。


本文再次的分享了“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背后的逻辑、原理、价值,强烈推荐你一定要用它,一定会让你有巨大的收获和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