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续
行动前言
当自己仍然不想行动的时候,询问自己:是什么让我感到不舒服?是因为触及过去的某些东西?是否面对一些我过去一直不想面对的东西?是什么让我觉得我不能做到这些事情呢?
当我们看清自己的抵触,找到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继续向前
改变是一个过程:
1、无意识无行动或前改变
2、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
3、有意识有行动或决心改变
4、无意识有行动(新的神经元已经连接在一起,习惯改变模式,不需要再费劲思考),但仍需留意自己是否有回到老路上的惯性,尤其是自己处于压力环境下;反复实践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自己,对成长心态而言,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任何一步都是学习机会
作者认为拖延的因素主要是:
1、对成功所需的能力缺乏自信;
方法:设立现实的、容易达成且容易衡量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单元,逐件完成
2、对要去完成某个任务有反感心理:认定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结局也会很惨;
方法:根据前面所写:一件事情是否困难和是否令人厌烦跟这件事情本身无关,而是我们将这件事情和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联系在一起,使自己产生反感情绪,并想躲避它。当我们对自己的恐惧有了解并且逐渐接受真实的自己后,我们发现这些事情实际并不是那么令人讨厌,有些事情变为中性的
3、目标和回报太遥远,感受不到意义;
2-3方法见后
4、无法自我约束,例如容易冲动和分心
方法:让身体和大脑适时放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次尝试一个技巧、慢慢来,观察内心的抵抗,使用笔记或者日记记录练习过程中的想法和反应
笔记/日记
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变化,将自己克服拖延过程中的尝试和反应记录下来
不做判断、不停顿、不修饰地记录20分钟书写过程,了解自己内在的思维和情
第11章 拖延前传:拖延大盘点
盘点自己拖延的心理、言行
拖延的后果
外在的 金钱上的损失、丢掉工作、成绩下降、没有完成学业/培训课程、丧失机遇、跟上司/同事发生冲突、工作职责减少、信誉度降低、跟家人或朋友关系紧张、
内在的 自责、羞辱、焦虑担忧愧疚感、失去享受其他活动的能力、欺骗感、紧张、恐慌、抑郁、精疲力尽感、失眠、感觉被待办事项所拖累、
控制拖延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自己的个人拖延方式进行清查。以旁观者身份观察自己,不需要评判,只做清点,清楚察觉自己的拖延心理和言行。想想从中学到什么。
拖延是有领域的(选择性拖延)
家务
学业和工作:学习新技术、做课题、写论文、遇到有难度的工作
个人呵护
社交
财务
拖延最多发的领域是大多数麻烦的根源。
我的拖延行为模式:畏难,做其他事情如难度系数较低的事情,做简单而耗时的事情,玩游戏,运动,睡觉(有上述事情时反思自己是否在拖延)
拖延策略:做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拖延要事
拖延的风格/借口:
看课外书;
我得先准备充分才行,现在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到位;
多好的一天,做这些事情太委屈自己;
我已经做得很努力了,休息一下;
等待好的时机,我可以做得很出色;
等我有热情;
我感觉不太好,不在状态;
这事情用不了多少时间,我还有很多时间;
玩得太开心了,再玩一会;
我得先锻炼;
周末我时间会更充足;
留意自己将事情拖延的当口所出现的念头(为什么不此刻做),正是这念头给了自己一个等待的理由。对内心的想法保持清醒的认识,观察自己的想法(谨记要事第一)怎么影响行为,这些做法都对自己大有好处。
就在自己为拖延找借口之前,看看自己能否发现究竟什么事会刺激自己的拖延动机。在找到拖延理由之前,我在想什么?
不管自己有多少理由和借口,总有15分钟的时间做上一件事,
记住,那些不拖延的人也有碰到我所碰到的难处,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依然可以动手做事。克服自己对开始做一件事的反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伸展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你意识到一个借口的时候,就有机会思考在拖延这个表面现象背后,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就会对自己有个更好的认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虽然结果可能不太完美,但是我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现在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马上做完这件事,但是我想再干15分钟;
事情越来越困难了,所以我最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难题;
虽然现在时机不够好,但是无论如何我都想尝试一下
怀着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愿冒险、不愿采取行动,当我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就在退缩,怀着一个成长的心态,便会乐于行动,即使事情很难,或者不是很喜欢做它,与其寻找借口,不如让它们将我带入泥沼,不如不去理会这些借口,谨记要事第一,直接采取行动。
第12章 作战武器: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不设定大而空的目标,也不设定很难完成的目标,而是切割目标,分成可操作的小目标。怀着一个成长的心态做事处事。
看一个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非常关键的一歩,具有如下特征:
可观察性;
具体性和特殊性(最小目标);
可被分解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步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
“我想停止拖延”虽然是一个体面的目标,但是它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够具体,比如我希望我做完工作时候不要那么惊慌失措)
可观察性:他人可以看到你所做的事情。为了让我的目标具有可观察性,必须用行动来定义它。选择一些自己会拖延做的事情,然后以某个行为来界定它们是否顺利完成。
如:注释完这条代码,捋清某个Excel表格,完成1段文章,读完一章节课外书。
具体性和特殊性(最小目标):
具体性:分为几个小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反例,下个月的年度会议准备好公司明年的预算,时间长,拖得则拖),可以分析去年的预算情况,更新今年的预算分类,预估每一个分类中的开销,预估每一个分类的收入等等。当一项工作被分解成一系列的短期目标,这样帮助我们看清完成任务时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它就更容易被处理好。同时,专注于每一个步骤也是对自己的提醒,让自己知道:为了到达终点,需要一路走去。大多数拖延者脑子里只有“终点”,至于“怎样到达”,他们往往不愿意多想。很多人后来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完成每一步的过程,本身也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最小目标:拖延者常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因为他们想问题往往过于理想化,好像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无限的。为了设立一个更加现实的目标,我们请拖延者设想一个最小目标。这个目标,既小也能为自己带来进步感和成就感。
我们需要低头看脚下的路,通过一小步一小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才能成就自己。而不是光有空中楼阁,没有实际行动。
一周试验
选定一个目标-列出步骤以及完成时间-坚守时间期限(不要等到自己有意愿和感觉的时候才开始,不然永远都不会开始)
小心自己的借口:如上
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一个步骤(要事第一)
灵活对待目标:临时遇到意外,比如老师突然找,新的任务,学校要求开会等,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目标。修正目标不意味着失败,一个稳健而成熟的人做事方能变通。但注意识别借口!
无需完美
一周试验后回顾,评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反馈自己,帮助下次行动),观察自己的感受(放松/失望)
回想自己的选择关口(是否犹豫不前,是什么帮助自己下定决心?),意识自己是否拖延
我学到了什么:如何让目标更加可操作性,想提高自己的哪方面
总结
改变是一个过程:无意识无行动或前改变、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有意识有行动或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新的神经元已经连接在一起,习惯改变模式,不需要再费劲思考),但仍需留意自己是否有回到老路上的惯性,尤其是自己处于压力环境下,反复实践;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自己,对成长心态而言,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任何一步都是学习机会
拖延的原因:1、对成功所需的能力缺乏自信;2、对要去完成某个任务有反感心理:认定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结局也会很惨;3、目标和回报太遥远,感受不到意义;4、无法自我约束,例如容易冲动和分心
拖延的借口;需要怀着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愿冒险、不愿采取行动,当我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就在退缩,怀着一个成长的心态,便会乐于行动,即使事情很难,或者不是很喜欢做它,与其寻找借口,不如让它们将我带入泥沼,不如不去理会这些借口,谨记要事第一,直接采取行动。
具体操作:第一步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可观察性;具体性(可被分解为几个小的步骤)和特殊性(最小目标);一周试验
灵活对待目标,必要改变自己的目标。修正目标不意味着失败,一个稳健而成熟的人做事方能变通;注意识别借口;
无需完美;一周试验后回顾,评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