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一,它的意思是教和学这两方面是不能分离的,应该是合一的。
为什么要强调“教学合一”的理念呢?陶行知先生说了三个理由,第一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世上有三种教师,一种是只会教书——拿着一本书照本宣科地要学生来读它,记它,类似于“满堂灌”。
第二种教师比第一种稍微好一点,他不是简单地教书,而是在教学生。这种教师从书本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来,但是没有灵活性。只要学生需要,他都拿来给学生,学生这个时候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没有一个教师会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教师在的时候,学生想学什么,他依赖着老师,等待着老师把要学的知识递给他。
第三种教师是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陶公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对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着现成的解决方法去传授给学生,而是把“怎么样找来的手续、方法”,慢慢“引导”学生,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相似的经验,自个儿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而且能够利用这个方法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这个就像我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教学生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只有具备了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学”。
第二个“教学合一”的理由是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很多老师是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摒除在外。专门去拿学生去配他的教材,凑他的教法,也就是说用一成不变的教法去教具有复杂性、独立性特征的学生,这当然是行不通的。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去教授学生知识。学生是发展的,教师的教法也应该是发展的。学生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一点,如果学得慢就教得慢一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去决定你的教法。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老师不但要拿自己教的办法和学生学的办法联络起来,而且还要与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如果老师没有进步,学生是很难有进步的。以前都说要教学生半桶水,老师本身必须要先有一桶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盛行,学生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思维、视野都开阔了许多。如今的老师如果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有两桶、三桶,甚至是五桶、六桶水。好的老师,一定是在教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埋头研究学问。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