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字太累了?关注公号,文末有悦耳的女声阅读语音!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流传后世的有近千首,其中有数百首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李白文采风流,生性旷达,他是一位纯然浪漫的诗人、一位仗剑天涯的豪侠、一位壮志未酬的政客、一位醉心仙术的隐士。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的文采灼灼,又是怎样的性格造成了他一生坎坷,怀才不遇?这还的从他的出身说起。
李白的出身至今一直存有争议,民间和学界也都有各自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原是西域胡人,定居碎叶城后改为李姓;
第二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是从西域归来的富商,李白本是出生于碎叶城的汉人;
第三种说法认为李白的先祖与唐高宗李渊是兄弟,李白与唐代帝王同出一祖。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在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妃子将李白的先祖救出,逃往西域。对于李白的出身说法各异,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长久以来,异域身份的说法更为这位诗仙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传说李白的父亲是在西域经商,而后娶了一位胡人女子做老婆,而这个胡人就是李白的母亲月娃。
传说月娃在李白出生的那天做了一个梦,她梦到了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闪耀着耀眼的白光,月娃伸手去摘它,结果一不小心把它吞进了肚子,随后李白便降生了。
虽然李白成年后诗作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在幼年时期,李白所受的教育几乎完全是胡化的。而胡人的生活习俗豪放而不拘小节,这可能也与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形成有关。
在这片没有礼教束缚的土地上,生命可以自由地舒展,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原始气息、自然的活力与精神,在这里全然没有虚假和做作。而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注定就是一个向往自由与浪漫之人。
李白出生的那一年,唐朝还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李白5岁的时候,唐中宗刚刚复位。大唐尊奉道教,而佛教同样盛行不衰,特别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佛、道二教特别注重修行,而道教更是擅长吐纳和炼丹之术。人烟稀少,与世隔绝的西域绿洲不啻为修行者的世外桃源,因此,许多高人异士为了规避凡俗,不惜跋涉千里来到塞外隐居。
李白的父亲李客非常看中中原文化并且崇尚道教,李家虽然数代久居胡地,但他们一向以自己身上的汉族血统为傲。他们并不看重对胡人文化及血统的认同。他认为要熟读先贤们留下的书籍才能更好的继承中原文化,所以在李白年幼时,李客对其的教育非常严格。这也反映出李白为何从小就那么有才华,十五岁就能写出让宾客皆为惊叹的诗句。
大唐子弟的启蒙书籍大都是孔、孟等儒家学术,但是李客倾心于道家,且其教席也大都是道教中人,在这种环境下,李白5岁即能背诵“六甲”,而且他还写作一些诗文,常常引得宾客的赞赏。 所以从小李白就受其父影响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熏陶,而道教所讲究的是无为。
根据李白成年后的遭遇也揭示出李白的性格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熏陶,成年后的李白一生都在寻仙问道,而饱读汉家典籍让他建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成就大业的志向。
在碎叶待久了,作为崇尚中原文化的李客一直都有一种回到中原的想法,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嗣变成胡人的模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长大后建功立业。李客的祖籍本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但他并不打算返回故里,于是他选定了四川广汉为迁居地。
广汉位于四川北部,濒临涪江,是陇南入川的要道,古代为益州的一部分。唐代时,益州与扬州是全国盐、铁的两大转运中心,而广汉正是益州的盐、铁北销陕、甘、西域的重要通道。 定居广汉后,李客成了当地的盐商。在唐朝,盐、铁是属于官方专卖的,在官方专卖的制度下,也允许少数的盐商经营盐运,这些官方所许可的盐商因为独占巨额利润,能够日进万金,富甲天下。李客之所以选择广汉为迁居地,想必这也是重要原因吧。
虽然李客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李客并不满足,他以经商起家,但仍然摆脱不掉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俗观念。他还希望自己的后辈不要做一个和他一样无法受到社会认可的商贾。李客到了中原后,依旧喜欢交朋识友,李家与在西域一样,经常高朋满座,其中当然有许多见识广博且阅历丰富的文人雅士,他们相聚不外乎吟风弄月、互相唱和。李白也时常参与其中,并且在他们的启发和教导下,诗文方面的才艺突飞猛进。
在四川度过的少年时期李白几乎没有受到过儒家的传统教育,反倒是对经、史、诸子以外的奇书异籍都一一涉猎,其中包括文学、奇书和百家杂学。对李白来说,涉猎最多的还是数道家典籍,道家淡泊的人生观增加了李白心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他心中至始至终都有一个神仙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感兴其五》
不过对李白影响最大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父亲是经商之人,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白居易年轻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对此李白当有有他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
所以李白此人虽有着过人的文采,但是一是受限于自己的出身,二是前大半辈子追求道教的得道成仙,都与其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景背道而驰。即便他受人引荐,最后进入翰林院,虽然官从六品,但事实上他只不过是一个御用文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干着自己不喜欢、看不起的工作。这没能真正如他所愿,实现从小就烙印在心中的理想。直到后半辈子,穷困潦倒,他才有所醒悟,安史之乱时投靠永王,但很可惜的是他跟错了人,最后被流放至贵州,中途却又遇天下大赦,才得以留在中原,但可惜的是那会儿他已年过六旬,对实现理想早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所以综上所述李白的诗并不能算作是无病呻吟,而是受限于封建制度这个体制,二个是被道教的思想影响,就像当年牛顿晚年沉迷于神学一样。三是李白并没有机会去做相关的事情,从而也就不具备相应的政治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