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写成的,萧红出生于乡下,她在童年看到了底层人民的麻木,麻木而不自知的荒诞,大家都像牲口一样生生死死的活着。
这本书是一个童年视角描写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记述了一种残忍而不知残忍、荒诞而不知荒诞的生活,写出了当年在呼兰这座小城生活的人的逆来顺受的、麻木的生活状态,她写道这些人就像野草一样活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她理解这些人,她理解他们只要活着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她的文字当中没有嘲讽只有悲哀,悲哀这些人的生命都白白浪费了,连自己都不觉得可惜。书中有个人物叫有二伯,他就是这样的人,若要问理想,他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活着都非常困难了,还谈什么理想;其实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存在,比如“躺平”现象,就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什么的时候,干脆什么都不做,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选择顺从。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感到非常悲痛,就是团圆媳妇的故事,12岁的小团圆媳妇遭受婆婆的毒打,婆婆还声称这是为她好,这非常的残忍却又真实;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村民们还当成盛事一般献出各种民间偏方,用滚烫的水和冰冷的水反复浇她,不断地折磨她,可怕的是,这些人愚昧无知而不自知,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而死。萧红通过她的童年视角来写,我们会发现一种看似非常天真,实则是写下了如此荒凉的内容的矛盾的笔法,更带给读者一种痛心又无能为力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我们心中会沉积出一种非常深厚的悲哀,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小镇一个村庄的事情,而是当时整个中国各个地方都会发生的事情,人的这种生活状态,也是在当时特别普遍的。所以萧红写的不仅是她自己的回忆,而是一个时代的侧影。
这是一部中国人自己才能感受的小说,里面是漫长的制度和顽固的思想,带来的关于家庭和礼教影响下的几代中国人的生活的模样,这样的小镇都经历着相似的苦难,这种相似是漫长的封建礼教遗留下来的病根,活在里面的人是不自知的,继承着这种从生到死的循环。他们是勤劳的,我们也歌颂过这种伟大,但也是苦难的,最终他要被新的思想更新,这个过程非常的艰难。思想的更新需要新思想的出现,而新的思想被接受,需要新的一代人有接受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很难指望那些顽固的一代人能够真的改变。所以这件事他是冲突的,我们没办法直接更迭思想,只能等着那些老的思想慢慢死去,新的时代才渐渐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