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有没有在网上看到一段特别让人震惊又气愤的视频啊?
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小区门口,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碎的事儿。有个十六岁左右的男孩,个头都高出妈妈半头了,嘴里骂着脏话,特别残忍地一脚就把妈妈给踢倒在地,接着还不停脚,继续踢踹,就好像他妈妈是个没生命的沙包一样。
路人都赶紧上去阻拦,可这孩子根本不解恨,妈妈起来后他还追着左右脚轮番踢打。
这整个过程里,妈妈竟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真是让人寒心到了极点。
我就忍不住想啊,这孩子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肯定是从第一次撒泼闹腾,到第一次骂妈妈脏话,再到第一次踢妈妈,每一次妈妈都选择了忍让。就是这些没原则的忍让,才让这孩子变得这么专横跋扈、这么残忍。
这行为不光违背了基本道德,更是把亲情踩在脚底下。你再看看动物界,小羊羔还知道跪乳,小乌鸦也会反哺呢,可这孩子咋就这么冷漠无情呢,太让人痛心了。
这段视频上热搜了,大家反应特别强烈。评论区里,好多网友都狠狠谴责这孩子的行为,但也有不少人说妈妈在教育上有大问题。白岩松不是针对类似的事儿说过嘛:“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天然合格,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孩子成长的时候,父母得担起主要责任,别老抱怨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要不,熊孩子肯定越来越多。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社会就是个大染缸,而父母呢,就是那个画画的人。这张画以后是成名作还是变成涂鸦,全看父母咋教育和引导。
法国那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也警告过咱们:“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 10 岁。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采取措施摧毁错误和恶习,它们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等到后来想改都来不及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好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或者有不良习惯,就当没看见,还老拿“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当借口溺爱孩子。他们不知道,这就是溺爱开始了。
娇惯和溺爱就跟慢性毒药似的,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好,还可能让孩子在错的道上越走越远,最后弄出没法挽回的悲剧。
老话说得好:“宠猪拱灶,宠子不孝”“惯狗上灶头,娇儿无孝子”“溺爱出逆子”。这些老话可把溺爱孩子的危害说得透透的了。
咱要是把孩子当成家庭中心,啥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做啥都是应该的。一旦有了这想法,他们还能感恩吗?说不定还会心生怨恨呢。
要是有一天,他觉得该给的钱没给,该玩的游戏没玩,该买的东西没买,那就得生气撒泼,觉得是父母欠他的。这样的人间悲剧,你肯定也看过相关新闻吧。
我有个远方亲戚,家里拆迁分房产,妈妈给两兄弟分完后,弟弟觉得哥哥占便宜了,竟然就生恨,再也不去看80 多岁的老母亲了。这可真是不孝啊!
老话说得对,水满则溢,过犹不及。对孩子太好了,孩子就不懂得感恩了。
为啥呢?因为他习惯了呀。一旦习惯了,他就觉得全世界都该对他好,这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就会掉进习惯性索取的陷阱,要是索取不成,那就得撒泼打滚。
卢勤不是说过嘛:“过分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孩子在过度被保护和宠爱的环境里长大,肯定不懂感恩,还冷漠无情。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视频里那个男孩最后被民警反拷着手铐带走了,评论区里大家普遍都赞成支持。
还有句话叫“小时不防,大了跳墙”。要是孩子小时候不管教、不防范,任由他胡来,那长大了肯定会做出更过分、更出格的事儿。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咱国家自古就有“惯子如杀子”“自古慈母多败儿”的俗话。要是妈妈过分宠溺孩子,颠倒是非地袒护,毫无底线地容忍,孩子就会骄傲自满,甚至走上错路。
所以啊,当父母的一定要知道,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孩子从小被过度照顾,啥都不用自己动手,全让父母包办代替,这样长大的孩子肯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进取精神。
就像杨澜说的那样:“做一个妈妈的成功,就是让你的孩子能够成功地离开你。妈妈最终要放手,让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母爱最伟大的地方。”
孩子成长过程中,咱们得教育他们心存敬畏。敬畏交通规则,才能安全通行;敬畏法律,才能不违法乱纪;敬畏家规,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
比如说咱家家规,平时不能打游戏,过大节的时候可以;犯了错就得接受惩处,包括罚跪思考和打手掌;对父母要尊重,不能出言不逊。定了规矩就得严格执行,不能让孩子觉得规矩能随便打破。
教育专家王纪琼也提醒过父母,当孩子对你不屑一顾、说话翻白眼、发飙或者不尊重你的时候,你就得注意调整孩子的口气和态度,告诉孩子:“请换一种口气跟我说话。”咱得把这些歪风邪气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毫无原则的包容和溺爱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啥事儿都得有个度,对孩子的宠爱也一样。过度的宠爱就变成溺爱了,溺爱可不是真正的爱,那是对孩子一种甜蜜的摧残。会让孩子不懂感恩、冷漠无情,甚至走上错路。
所以啊,当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宠爱的分寸和界限,让孩子在充满爱和规矩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咱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既充满爱又有规矩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感恩之心又有独立精神的下一代,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