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与安静】
何为文明校园?
应有多项指标。此处无意逐一列举,但是,有两点一定是其中很关键的方面,那就是干净与安静。
一、校园需要干净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需要有干净的校园环境。那么,目前的现状实际是什么样的呢?
(一)目前现状什么样?
1.室外比室内干净。
以金小仙林湖的校园为例,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开学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就呈现出教室外面比教室里面更加干净的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此处暂且不表,下面再做分析。
2.教室比办公室干净。
第二个对比,就是个别办公室的环境卫生,特别是物品摆放的整齐程度不比班级教室。有少数老师的办公桌更是物品成堆,想要找个东西,几乎都不可能。
(二)原因是什么?
以上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又是不应该的两点表现,为何会这样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给出原因。
放眼看去,如今的学校一般都有物业团队进驻。于是乎,校园环境中的多数区域皆成为物业团队的责任包干区,学生、教师等学校主体反倒成了校园环境维护的旁观者。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意识愈加淡漠,劳动能力愈加弱化,出现由学生打扫的教室内部卫生不如由物业团队打扫的教室外部卫生也就成为情理之外,但却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至于有些老师的办公室都不如班级教室整洁,又是因为什么呢?一来因为办公室空间比教室小,可储物空间更小,导致老师们的办公物品无处摆放,其次,也与年轻老师劳动实践不足,经验欠缺高度相关。
一头是物业团队,一头是师生群体。两相比较,起初有着专业技能的不同,后来,再加上实践经验积累的不一,久而久之,出现上述现状,也就不足为奇。
(二)努力目标是什么?
校园是师生的校园,包括环境营造、环境维护等工作都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份内事。因此,上述这样的现状并不正常,更不应让其在校园里长期存在。
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什么目标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句浅显不过,但又正确不过的话。我们需要恢复师生,特别是学生不仅参与班级教室卫生维护,还要参与校园里除教室以外更多地方环境卫生维护的制度。从校园卫生的日常维护做起,构建学校里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三)采取措施有哪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变现状,逐步形成以我们之力共创干净校园的美好愿望。
1.班级教室:本班负责。
这一点,继续保持现有做法。
但是,周一到周四放学后,仍不建议留人数不等的学生在教室值日,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学会维护环境卫生的日常做法。
2.公共区域:分班包干。
教室之外的公共区域,怎么办?
按照教室与公共区域相距远近的因素,给各个班级划分卫生包干区,将校园里的公共区域悉数或者说多数分配给各个班级,以实现“参与知辛苦,维护我能行”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上述无论是班级教室还是公共区域卫生维护的具体做法的推行与落实,还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以检查促落实,以评价促常态。
在这里,总务部门需认真地、持续地履行管理的职责。
二、校园需要安静
学校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但,学习求知一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静悄悄”应成为校园的典型特征。
那么,金小仙林湖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以时间为序,来分别列举一天当中不同时段校园里分贝异常的情况。
(一)早晨入校
按照规定,金小仙林湖的孩子从早晨7:30开始入校,到早晨7:50入校完毕。这期间,整体比较安静。但也不乏突兀之声,且这突兀之声并不是临近7:50,即快上早读的时候才会有,而是在7:30左右,甚至是在7:30还不到的时候就会有。
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有低年级的孩子要争抢每天到校的第一名,于是出现了来得很早,且即便来校很早,一旦校门打开,可以入校,仍要一边喊着,一边把腿就跑的情况。这种“喊叫”就像撕裂绸缎般撕裂原本安静的早晨的美好,令人烦不胜烦。
(二)户外活动
除了早晨入校有不需要的、也是不和谐的“不安静”外,还有什么时候也会有类似情况存在呢?
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户外活动。
有孩子会忘乎所以,以为想怎么喊就可以怎么喊,而造成校园里偶尔回荡起比较刺耳的声音。
曾有学校围绕“校园声音该多大?”制定过针对不同场域、不同活动的、比较具体的标准。其中,包括室内课堂声音多大,室外课堂声音多大,还包括课间活动声音多大等等。再借助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内化要求,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也是金小仙林湖可以细化规定再组织学生予以践行的方面。
让我们再回到这篇文字的开头—什么样的校园是文明校园?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下一个定义?
那就是,一所干净的、而且又安静的校园,就一定已经是文明的校园。
由此话题生发开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结合学生实际,将标准先具体化,再分解去落实。
此外,在诸多标准中,还需抓住关键要素,分步推进,如此这样,才能使工作确见起色,校园确显文明,温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