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接触了一个概念叫“断舍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提倡精简生活:精简不必要的物品、不必要的开支、不必要的社交。
真正做到“断舍离”却十分困难,有时候整理物品和衣物,便会产生强烈的感触: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用,甚至买来后便被搁置一边。很多物品在当初购买时并不是从实用性和需要出发,而多是冲动消费的产物。
似乎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有通过买买买、“剁手”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然后从“剁手”后的“吃土”中找到一种被虐的快感。购买远高于需求,便徒增了很多烦恼,即“选择困难症”,陷入自己营造的怪圈。
问过身边的许多朋友,90后的大家更多把购物当作一种减压和消遣的方式:“街本没有逛的意义,是购物和消费赋予了其意义。”各大商场和购物中心虽名称不同,标榜着各自的特色,归根结底是千篇一律的、流水式的配置,集吃喝玩乐于一体,到处都是星巴克、各种饭店餐馆、奶茶店、甜品店、精品店、服装店……除了建筑外观分不清楚“新中关”和“凯德mall”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是最不爱逛街之人,很容易产生疲劳,即身心和视觉疲劳。虽然本着放松的目的去的,但到头来反而更加心累。除非有目的有需求地直接购买什么,逛街总会给人一错觉:我缺少这个,我需要买这个,这个有折扣,这个看上去不错哦,买杯奶茶吧,买个甜品吃吧……最终结果就是钱包出血,而如果不逛街,这笔钱本不需要花的。
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是“节日”——即商家营造出来的节日,特别是近些年电商网商的迅猛发展。除了“双十一”,还有“双十二”,现在“双十”都成为商家的噱头了,“优惠券”、“折扣力度”、“清仓”、“最优价格”……是商家必用的话语和伎俩,只是无论怎么变,有句老话是不错的,即“买的没有卖的精”。但大家还是在这波自我陶醉的浪潮里前赴后继。
网贷的新闻层出不穷,身边没有用过“花呗”和“借呗”的人却少之又少,分期是一个最大的引力,迎合当下年轻人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方式,“大钱没有,每个月偿还的那点钱不至于造成经济压力”,花呗成为新的“货币”,只是不属于自己的钱,使用是要付出“代价”的。英语中曾有个短语叫“delayed gratification”(延迟的满足感),当下很多年轻人更多是超前消费,并标榜着“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年轻人的花费不排除正面的用于教育和自我投资,更多的却是用到享乐之中。与“买买买”相呼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吃吃吃”,“吃货”成了多数人所喜爱的自我标签,尽管有时“你不是饿,只是嘴巴太寂寞”。觉得最荒谬的一个娱乐现象便是“吃播”的兴起和受到追捧,网红通过试吃(奇葩地试吃)便可以在直博平台坐拥百万粉丝,拥有高收入,获得艳羡。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偏离了开篇对断舍离的关注,而更多讨论当下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需要断舍离的原因,舍弃不必要的花费和开支,理性消费,理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