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过年似乎越来越没有了感觉。
想起小时候,每年翘首以盼的过年,真的是掰了手指头计算着日子。除夕的前几天,早早地做完春节几天该做的作业,在柜子里选了又选地挑出自以为最好看的衣服。到了大年三十,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张罗年夜饭,我们小孩子一群一群在院子里玩闹嬉戏: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只是一些简单的游戏,却足以让我们乐此不疲。等到上桌吃饭,用筷子夹了各色的菜肴,只觉得满桌子都是好吃的。也只有这一天,可以不讲规矩,专盯着一样最喜欢的吃,也可以在碗里挑挑拣拣,只为选出一块自己最中意的食物。
吃过年夜饭,大人们聚在一起,看春晚,聊天,打牌,我们则三个五个拿着压岁钱出去买鞭炮。女孩子买的多是烟花,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男生们则热衷于响亮的爆竹。记得有一次,邻家的狗认生,冲着少有出现的表弟汪汪大叫。几个表兄弟便存了心,要吓吓这狗,于是用大白兔引诱了这狗,然后将鞭炮绑在了狗尾巴上,拿枝香一点着,鞭炮便砰地爆开来,狗是真真被吓得屁滚尿流的回到了屋里,据说过了半年依旧是见到表兄弟几个就躲,可见心理阴影面积之大。
以后慢慢长大,小孩子的游戏是不玩了,可兄弟姊妹们凑在一起,仍旧是说不完的话。再到年岁渐长,各个离了家外出念书,工作,见面的时间少了,倒是更加珍惜难得的团圆的日子。
我念大学的时候,外婆走了,在灵堂上表姐说了一句:“外婆走了,以后我们这个大家就散了。”当时我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日子长了,慢慢体会到一个家庭,当做母亲的不在了,子女就没有那种能够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了。以后的日子,母亲他们兄妹间的关系渐渐就淡了,等到我们表兄妹几个各自成家,我们的父母基本围在我们身边,相互的联系就更少了。
常常听人说,现在过年已经没有过年的氛围了。其实在我的理解中,过年的氛围中最重要的是人,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就是过年。春节的意义,本身就在于用节日的团圆来延续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