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中,舞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风俗。
在我们生产队队长家的打米厂旁边,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水泥地,大概有三亩地大小,是专门用来晒稻谷用的,大伙都叫它“晒谷坪”。
春节前夕,晒谷坪就被队里的巧手们“征用”来扎龙了。在晒谷坪上摆上一排长凳子,是用来放龙的骨架的。
龙头最复杂,一般要先扎龙头,用竹篾扎出一个框架,用白布糊上,再用笔描绘出鲜艳的花纹,用两只大电灯泡做龙的眼睛,用流苏做出龙的胡须。龙头张着大嘴,鼓着大眼睛,威风气派。龙头可真大呀,比小孩子还要高。
然后再一节一节地扎龙身龙尾,给龙身披上一件绘着鳞片的龙衣,一条长龙就诞生了。简直跟书上画的龙一样漂亮,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要腾云驾雾飞上云端。
最后给龙分段装上棍子,找齐舞龙的人,组成一个龙队。
大年初一开始,龙就开始家家户户地拜年了。需要接龙的主人家,会准备一份礼包(一袋糖果和一个大红包)给龙队。
但是这份礼包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主人家会从房屋二楼窗户里伸出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尽头吊着一袋糖果和一个大红包。主人家的意思是:看你们有没有能耐拿得到。
这点小case当然难不倒龙队,他们像耍杂技一样,搭出两层或者三层人梯,最终顺利地拿到了礼包,围观的群众发出阵阵喝彩声。
取到礼包后,龙队就开始舞龙拜年了。其中一个人举着绣球,在龙的前面做指引,龙头随着绣球地舞动,带动龙身随之上下左右地舞动。龙时而贴地,时而腾飞在空中,摇头摆尾,在龙队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一样。
主人家则准备了丰富的鞭炮迎接龙的来到:整篮整框的鞭炮,各种种类,有长长一串的,有小包小包的,有大炮、有小炮,还有烟花。
龙队从大门口开始,舞到堂屋,舞到后屋,整个屋子绕一圈后,再出来,再进屋,反反复复。直到主人家的鞭炮放完为止。
从龙开始进门,主人家的鞭炮就不停地往龙扔去,鞭炮的炸响声,小孩兴奋的尖叫声,围观群众的笑闹声,声声入耳。地上铺满了红红的炮仗渣,喜庆,年味十足。
有一次小叔家接龙,爸爸也带我去了。我们跟其他一些负责放鞭炮的人一起,守候在后屋。龙过来了,大家的鞭炮一个劲地扔过去。我不敢放鞭炮,爸爸给我点了一支烟花凑热闹。
一时间,浓浓的销烟味四起,让人几乎睁不开眼,这要是搁大城市,估计直接触发烟火报警器了。
敬业的龙队冒着“鞭林炮雨”,在屋子里舞进舞出。龙衣很宽大,垂下来能挡住龙队半个身子,就好像队员们躲藏在龙衣下一样。宽大的龙衣,给了他们暂时的庇护。但也有人会故意捣蛋,他们手持鞭炮,跑到龙身下去放,把队员们惊得不住地跳脚,于是龙舞得更“欢腾”了。汗,龙队也不好当哪。
小孩子们喜欢热闹,龙舞到哪,他们就跟到哪,像群小跟屁虫。当然看是看不过瘾的,他们还想自己亲身尝试一下。
家乡稻谷秋收后会留下很多稻草,家乡人总会把它们收集起来,在田地里,屋后堆出高高的草垛,或者把它们收藏在猪圈、牛圈的上方。
小孩子们一人凑一点稻草,合伙扎了一条小小的草龙,别说还像模像样的,一只小龙队就这样诞生了,那年我弟弟也有份哦。
真心怀念儿时的年味!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