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节课《教育是美的》,伴读导师是柳袁照校长,也是本书的作者。他原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的校长,在那里生活了15年。柳老师通过极美的图片为我们呈现了这个最中国的校园的“美”。这美是本真的美,诗意的美,超然的美,静谧的美,灵动的美。
柳老师认为,校园就是一门课程,就是一本书。这本书应该是让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人愿意阅读的书,校园应该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这个最中国校园的美美在哪里?有两点我印象深刻。
1.美在本真。校园每一处都是风景,是真的自然,一树一花一草,都赋予了生命的气息,都是唯美的存在。从哪个点上看,她都是一副绝美的图画。一步一景,美仑美奂,让人想写诗来赞美。
那青砖红瓦房,那小桥流水,那桃花柳枝,那石板路,那小巷,也都激起了我内心的向往。这是我听课时写下的赞美诗: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会说话,生命的气息就像在轻轻的诉说她的故事,她的美。她是一个古典雅致的美人,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透出她的高贵典雅;他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坐在那里,慈祥的眼神里满是温暖和智慧;他是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灵动而有生气。”
柳老师说,教育是气息,是生命的气息传递生命的气息。这和雅斯贝尔斯说过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2.美在细节。这个学校有一处“闻道廊”,这里廊上镌刻着学校110年来的校友,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人的名字都在其中,这无关乎职业,无关乎身份地位。这最让人感到温暖。这是有温度的美,有境界的美,有大爱的美。
现在有几个学校能做到这样?有多少学校不是把培养出多少名人而沾沾自喜?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先生也曾说过,现在的大学校友聚会,大都是邀请的是“名人”,饭桌上会以官职高低来排座位,这实在是教育的怪现象。教育应该是美的,不含任何功利的,应该是纯粹的。
从柳老师的伴读分享中,我能感受到柳老师是一个感情细腻而诗意的老师,善于用敏感的双眼观察自然万物,用心灵感悟万物生灵,感悟自然之美,感悟生命之美,感悟教育之美。
看到桃花吐蕊而写下了《给第一朵桃花写一首情诗》,看到落日晚霞而写下《秋日夕阳之美》。我们教师不仅仅是在教书,还是在教美,教真。这需要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做一个心中有爱有美有诗的人,经常拥抱大自然,让肉体与灵魂返璞归真。
柳老师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边角时间,透过景物来悟教育,有所得即动手写下。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看到菊花展,联想到了我们教育的模式化,看到挪威人体公园,联想到我们要做有生命质感的教育。看到静美的大地,联想到我们要做如自然般美妙的教育,这是有感于王安石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我们每天在忙忙碌碌中错过了什么?是否让心灵有片刻的宁静,是否经常会“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否让自己不那么累,也返璞归真一回?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也读了几章,那质朴的语言,那对万物生灵的描述会使人想起小时候亲近自然,亲近土地的感动。
教育是美的。我想,不一是说我们人人都来写诗,过诗意的生活,而是说,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做一个心中有诗意的老师,才能将美、真传递给学生。这只有多读书、勤写作,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中,让灵魂更加纯粹,更加柔软,才有可能“做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做一路有风景的教育”“做阳光下个个绽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