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真正体现是10月份就开始转发寒假实习开始。
刚刚进入复旦,看到别的同学的履历:金光闪闪的本科学历和项目经验,简历里已经是有BAT一笔。我感觉到慌张,但又暗自安慰自己,生活是一个过程,我先把这一年的书读好,读多,上海的机会那么多,不必太过于紧张。
但我还是高估了自己。
9月底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尝试着投递简历,但是非常不理想。本科的时候找实习真的很容易,给成都的企业投递简历,面试电话很快就能过来,一天能接到六七个电话。从银行到互联网公司都有,我暗自窃喜,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人认可的。但是我没想过,当我的简历上有了复旦这样的字眼之后,反而成为了我的“羁绊”。连给校园社团投简历,电话面试过后,都会被HR礼貌的回应“对不起哦,我想我们之间不是太匹配。”半个月下来,我除了终于听懂面试官绵里藏针的拒绝语之后,毫无收获。
行吧,那就破罐子破摔。我也不再去改简历,只是看到有契合的随机投一下,至于结果,随缘吧。
当我把找实习作为一个let it go的事情过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焦虑和紧张不安并没有减轻。
这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皱起眉头,看起来很认真的样子,但是有时候脑子会变得紧张以至于我有时候跟不上别人的思路。所以我不得不让别人重新叙述一遍,但更多时候我并没有再次询问,真正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我还是要重新百度。其次是,我开始害怕上课提问和回答问题。表达问题的时候,别人总会问一句,你到底想说什么?一次两次我可以理解为是对方理解能力不好,但是时间久了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表达能力。书上写,不如把话讲慢一些,多思考一会。我这样做了之后,反而讲话开始结结巴巴,越来越没底气和自信。如此恶性循环,我不想再讲话了。上课我成了那个寡言的人,坐在第一排。老师问听懂了吗?我知道我自己没明白,但始终不敢说出那句,我没懂。
梳理完这些焦虑的表现和原因之后,我这会儿发现,我的确是过度焦虑了。而这焦虑的背后原因是,我在恐惧些什么东西。
我能记得这样几个瞬间。前男友分手的时候告诉我“你再也不会遇到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了。”;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来被认为是没有逻辑的时候;大一寒假回家,我妈说,其实我对你本科的学校是有些失望的。
我害怕不被别人认可,也担心自己无法和别人成为好的朋友。我恐惧着,那就躲藏着,不去触碰这些会让我害怕的东西。但是来到复旦这个环境,它把我自己所有的皮囊都撕掉了,硬生生的让我看着自己这些软弱,缺点和不足。不得不去面对这些,打败这些。
人最大的敌人不过就是自己吗?不过就是那个软弱的自己,向世界挥着拳头,但是却发现打到了一块虚空上吗?
首先要做的事,是表达,表达观点和想法,不去害怕是否被别人认可;我只是别人人生的龙套啊
其次,是勤奋。导师说,天分和勤奋缺一不可。我不是智力低下的人,也不是不努力的人。只是这样的勤奋在复旦还不够,
再次是,要去听自己的声音,去做一些令自己快乐和满足的事情,比如说,运动,比如说翘一节无聊的课去听自己真正想要听的课。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要害怕出丑。我想体会复旦的自由,而不是说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这样的我,硕士毕业之后和本科时有什么区别?
最后,多读书。争取在今年2018年末能够再读完20本书。写10篇读书笔记。
不难的,对吧?
十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