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主持修建的县令,却遭贬还乡

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明州州治从现在的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迁至三江口。鄮县县治,则迁回鄞江。

明州的淡水供应,以及县治与州治之间的航运问题,都急需解决,虽然历任官员都曾主持兴修水利,但是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公元832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山东琅琊人王元暐,调任鄮县县令。

琅琊王氏,赫赫有名,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家族,就是从山东琅琊迁居江南,其后裔繁荣,宁波境内就有多个村庄是王羲之后裔。

王元暐上任鄮县县令后,目睹了当时的县治一带,上受山洪之灾,下受咸水之苦,必兴水利而改之。

阻咸、蓄淡、引流,解决明州州治的淡水供应,以及开拓州治与县治之间的快捷航运,成为了王元暐肩负的历史使命。


王元暐,生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即公元799年。

公元821年,也就是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的那一年,博学多才的王元暐中科举,任翰林院书记。

公元822年,王元暐升任翰林院编修。

公元824年,王元暐再升任朝议郎。朝议郎是当时的文官,为八郎之首。

王元暐的迅速升迁,以及他的清廉为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与排挤。

王元暐从京城长安,贬到了千里之外的浙江金华府,担任副职,再贬调为鄮县县令。

一再遭贬的王元暐,并没有意志消沉,仍然志存君国,心悬黎民。

王元暐度山川之险,察地理之宜,发现“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正是解决明州水利问题的关键。


于是,浩大的它山堰工程,迅速启动。

它山堰通体条石结构,全是用巨大的条石砌筑而成,每块条石长2米左右,重达近3吨,至今历千多年而坚固无损。

修建它山堰的石头,全部从上化山采掘而来。

石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石、运石、砌石、雕石,筑城、建桥、建闸、筑坝、造屋、石刻、石雕,形成了丰富深厚的石文化,直到近代钢筋水泥的出现,石头才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人们在长年累月的采石过程中,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采石遗迹。

上化山采石遗址,岩壁如刀削,兀立数丈,凿壁而采,于是形成了石窟。

石窟内石柱林立,错落有致,历经千年风化,层层叠叠,斑驳参差。

上化山采石遗址已列为文物保护点,现在已经开辟为鄞江攀岩公园。


在依靠人力的千年以前,修建它山堰,难以想像当年的艰辛万难。

人们采石,运石,再砌石,十兄弟因为修堰而殉身,其艰险磨难,由此可见。

它山堰,汗水与鲜血凝就。

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它山堰建成了,至今已经1187年。


修建它山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截流抬高水位,分流至明州城区,解决城区的淡水供应问题。

当时从鄞江通往三江口的是一条小溪流,名叫小溪。

公元821年,州治迁至三江口,小溪更名为光溪。

光溪水流较少,每逢旱季,光溪断流,根本无法保障下游和城区的淡水供应。

王元暐于是主持将光溪拓宽挖深,疏浚为南塘河。

它山堰建成后,晴江水位抬高,发源于四明山区的清澈溪水,通过南塘河,流至城区,经南门关,奔江入海。


现在的宁波人,都知道著名的南塘老街,却很少人知道,当年人工挖掘南塘河之艰难。

南塘河是宁波的人工河,从根本上解决了三江口的淡水供应问题,促进了三江口一带的更快发展。

公元909年,五代吴越(钱镠)天宝二年,鄮县改称鄞县,县治也迁至三江口。

三江口,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

王元暐修建它山堰和挖掘南塘河之功德,泽福宁波人,世世代代。

阻咸,蓄淡,排涝,引灌,供水、航运等功能,充分发挥,人民从此受益无穷。


创造这一伟绩的王元暐,后来怎么样了呢?

王元暐修建它山堰时,皇帝是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登基时年仅18岁,执政仅14年,有名无实,宫廷争斗不断,唐朝已经走向没落。

王元暐的上司,明州刺史名叫于季友。

于季友的夫人,普宁公主,是唐宪宗李纯之女,因此,于季友属于皇室驸马。

时任皇帝唐文宗李昂,是唐宪宗李纯之孙,也就是说,于季友是当朝皇帝的姑父。

明州之事,朝廷当然要按于季友的奏章办理。

于季友也曾主持兴修仲夏堰等水利,但是效果微渺,王元暐的丰功伟绩,在当地民间,有口皆碑,这让于季友非常不悦。

那些年代,无法与当今之网络时代相提并论,所谓山高皇帝远,远在长安的皇帝知道地方事,全靠奏折。

于季友不向朝廷为王元暐请功,王元暐之功绩,朝廷就无法知晓。


明州刺史于季友,不但不为鄮县县令王元暐请功,偏偏还想方设法打压和排挤王元暐,其皇室驸马身份,哪有干不成的事!

公元847年,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王元暐不得不辞去官职,黯然还乡山东琅琊。

王元暐当时年仅48岁,正是官场的最佳年龄段,然而王元暐却不得不告别官场。

王元暐还乡之后,史料中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后半生如何度过,如何终老,无人知晓。

唐朝继续走向没落,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官员因为政绩显著就能升迁?从古至今,并非全然如此。

到现在都还有一个词语,叫“逆淘汰”。


王元暐之功绩,惠泽明州人,虽然没有受到唐代朝廷的认可,但是当地人民却感恩戴德。

它山堰下游约500米处的鄞江桥,始建于唐代,初名“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大德,就是人民为纪念王元暐修建它山堰的莫大恩德。

五代至宋初,人们又在它山堰的北堰头,立庙纪念修堰的丰功伟绩,开始叫十兄弟祠,也叫“舍身祠”。


它山堰建成305年后,公元1138年,南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明州与京城的距离,终于大幅度缩短,王元暐之功德,逐渐传入朝廷。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给“舍身祠”赐庙号为“遗德”,因此称作“它山遗德庙”。

这是来自朝廷的第一次认可,然而此时距离它山堰建成已经335年。

到了宋理宗赵昀宝庆年间,即公元1225-1227年间,王元暐被追封为“善政侯孚惠王”,这是来自朝廷的最高认可。

王元暐以县令身份,获封为王,史上罕见,然而此时距离它山堰建成已近400年。

正义从不缺席,但往往会迟到,并且迟到太晚。


万顷黍苗治惠泽,千秋蕉荔报神功。

它山堰,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泽福人间,千秋万代!

1988年,它山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正义从不缺席,

也不迟到,

才是更加美好的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