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活着,是从欧小春那里借的。
封面很简洁,书小本不厚,直觉书会不错。
没读多久已经流眼泪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什么母亲生病了去请医生还要插手别人的事?
被抓壮丁后两年多回家,母亲早已去世,机灵可爱的女儿又变聋变哑。慢慢有点盼头,却进入饥荒年代,儿子无辜去世。
女儿找了个好女婿,日子逐渐好转又难产而亡,妻子去世,女婿去世,外孙吃豆撑死。
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这个家庭里。读到后面哭得稀里哗啦。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重情重义,为何会有如斯结局?无从理解,五味杂陈。
第二回读在哪儿读已经不太记得。因为知晓结局,有一定心理预期后,哭得少了。
三读后,没有哭泣,不知不觉很快看完,觉得情节有点刻意。不至于这么巧合。但毕竟是小说,也可以理解。
处于一个大时代中,人的命运只能随时代而跌宕起伏。经历战争,经历饥荒,经历一切不可抵抗。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那个年代该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