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余光中宣布:“戏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这也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然而,与庞大数量和丰富种类的非遗资源相比,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在今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学者。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既有诗的美感、歌的韵律、舞的姿态,又有舞的造型和表演,还有唱、念、做、打等,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它以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情节、丰富的形象,让观众在享受美和愉悦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戏曲表演大多是在室外露天演出。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喜欢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和电影等。这样一种现场直播式的戏曲表演形式就逐渐被淘汰了。所以如何让戏曲重获新生也成为了每一位传承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非遗传承人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佩瑜表示,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传统艺术,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工夫,努力培养和留住人才。
“一些地方政府给非遗传承人的待遇还不够好。在我看来,要想让非遗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非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全国政协委员、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盛小云说。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保护非遗的政策,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规划。
记者: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其中,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赵世举:政府应该在非遗保护中起主导作用。对于非遗传承人,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对有条件、有能力的传承人可以设立传承基地,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补助;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非遗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于社会,政府也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