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种教育理念源于孔夫子。孔夫子是一个伟大的人创立儒家,开创私教,古时国家混乱教育只是权富的尊享,孔夫子的时代用书简与刻刀记录文字,所以读书的成本十分昂贵,平常人不可能读书识字,后世考证孔子出身贵族才有条件读书识字。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今日有朋友与我谈论教育,我的回复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先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与条件,随着每个人都资质再加以教导,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参考德国,德国是依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再发展其专业性拓展训练比较好的国家。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只是最基础的教导,而高层次的教育还没能完全成熟,毕竟中国人口多,素质很难一下提升。总体而言能基本上做到人人有书读,这个是了不起的功绩。
而因材施教这个是师父与徒弟相互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现今的社会是不被人接受(几年才教一个学生,怎么赚钱)个人较为欣赏的文人钱穆先生,钱穆先生与爱徒叶龙先生二人为良师益友,叶龙先生一直奉行先师之教导,又在生活中,书中常常思念恩师,这番情义便可道出师徒二人的含义,又从文中可解读叶龙先生的思想境界之高超。旁人难以理解何因材施教,只有师一点点了解学生之品性,一点点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这才是一个师父。如同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奈何用错方法导致了孩子受压迫。很难用文字去教化他人,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实践,大量的感悟才会有所得益。
我相信世界上有天才,天才只是用最少的时间去走过别人的路,书山亦好,学海亦好,都不是容易的路,若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请用苦功。
大业唯修德;
敦伦在读书。
净化人心是教育之根本目标;
变化气质是读书的最大受用。
妃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