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
小A学习勤奋态度端正,在数学学习上不遗余力,上课笔记做得很完整,课后也花了很多时间用来做题,休息时间也经常用来学习,但依然在解题时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做过的题目还是会不断卡住,有些类似的题型也做不对,也常常收获不到与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匹配的成绩。
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着,对于杨老师来说,也是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曾是一个那样的人。
【2 案例分析】
课堂学习是一个知识信息输入的过程,初始状态下输入的知识信息是散乱无章的,需要通过孩子地思考对信息进行整合后才会内化成有序的知识体系;解题也是需要通过思考筛选出与题目信息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输出的过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都离不开“思考”二字的。而小A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主动花时间进行思考。不思考而保持勤奋的学习,换而言之,他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就是他学习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很多同类型孩子的问题。
具体分析,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我想分成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层面,被动性的不去思考。这个现象在这类型孩子身上应该是最常见的。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初高中的孩子每天要面对的学习科目很多,作业也很多,一些学习能力一般或是偏弱的孩子基本上要到很晚才能完成作业。我有学生就曾有几次做作业到凌晨一两点的情况。这样的学习状态下,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不思考又会导致知识性的问题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然后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
第二个层面,主观性的逃避思考。有时思考问题本身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需要不断地集中注意力到问题上,而思考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以后,还需要离开当前的舒适区,进入一个让他感觉相对陌生的思维环境去解决问题,这便有可能让他们因为感到不安而拒绝思考。
第三个层面,思维能力是有强弱之分的,有些孩子的思考深度不够,经常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只能进行低质量浅层次的思考,以致于无法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我在这里把思考存在的问题分成了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一起出现在孩子的学习中的,不过三者会有其一占主导的地位。
【3 思考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教孩子学会思考,并对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行刻意练习。这种练习在数学的学习上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数学老师有一句喜欢挂在嘴边的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了。
那思考到底有什么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两张图:
问两个问题:
问:你愿意从哪个图中找衣服?
答:左图房主怕邋遢货,莫挨老子。
问:你觉得从哪个图中找衣服会更快?
鲁迅说:我想说左图。
看累了,说点俏皮话放松一下。
其实对照学习,左图衣物就像获取的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右图就像一个人建构的知识体系,思考的过程就像把左图衣服一件一件整理进右图衣柜的过程。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获取知识是按照先后顺序随便堆放的,他学习时的感受估计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尔后再长叹两句“剪不断啊,理还乱”。
思考可以加快、加深你对一门学科的理解,更有效地利用你的认知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第一,思考可以让你的大脑更快速准确的存储更多的信息。比如说让你去记下面这串数字:
一般人都会按照这11个数字的顺序进行记忆,但这样信息量会有一点大——不容易记而且记牢后容易忘记。而若是经过思考加工,你就可以发现上面那串数字是四个完全平方数组合起来的:
所以需要存储的信息点就变成了9、11、13、15的平方,真正需要记住的是首字“9”,其他数字是按与之相连奇数的平方排序的,这样整串数字很快就能被存储了。信息量再多反正我们很多学生是可以秒记了,错不了忘不掉的那种!
当然,这串数字是特例,而且因为我们刚好有这些知识储备才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我们的思考不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嘛:把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起来,然后按照我们的认知进行排序,然后将获取到信息分门别类的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二,通过思考将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存储后,当你想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可以更有效的检索到你需要的知识点。参考对照上图的问题二。
【4 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哪些】
从微观方面来讲,思考的问题要从三点做好。1,上课:每堂课程的重难点归纳思考,笔记整理;2,课后练习:在解题时,每个题都要主动的思考,思考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思考是否可以对解题过程进行优化,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解法;3,每个错难题目的分析总结思考与复习;
从宏观方面来讲,要把新学的内容融入已学的知识体系中。横向来说,要把不同专题进行联系,比如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联系;纵向的,要把同一个专题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如初一学的有理数与小学的数进行思考融合,高中的函数和初中的函数进行调整。
【5杨老师想说的话】
提升孩子的分数,或许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很多老师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到。但是真正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小培养。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的孩子,需要给他信心,陪同并监督其改变。
文章中还留有部分并未阐述理清楚的问题,会在公众号后续的写作中写到。读者朋友们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的,也欢迎一起来探讨。希望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我们的研究探讨中真正得以解决!
【END】
最后啰嗦两句:写完上面文章,文章正文字数刚好2000。一个多星期地写作,字数曾一度达到3108个字,这中间不断地输入、思考调整,有时候前后理论不合,或者段与段之间承接关系衔接不起来,不得不修改删删减减的。这个过程曲折而复杂,也会让我不安,正是思考给人带来的不良情绪。但是真正完成思考后,发现这期间所有困扰我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我也越加有底气去继续接下来的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