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众亲友的眼中,是一个十足的小“吃货”,疼他的家人和亲戚,一有机会就带他吃好吃的,一顿饭吃个上千块的也有,可儿子依然是好吃不够的小馋猫样。老公忍不住感慨,“咱们小时候是没好吃的,才对吃这么执着,儿子可是从小到大不缺吃的啊!”。
吃是人的天性,更是我们一众平凡人,每天奔波操劳的第一要事,吃穿吃穿,吃永远是排在生活的第一位。
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是这么贪吃,只不过没有儿子这么执着,这么“厚脸皮”的要求我们,他的口头禅是“好久好久没吃这个了,我要吃”,每次看到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就会带他去吃。儿时的我,应该是被压抑了贪吃的天性,很被动,有啥吃啥,也不敢随意跟家长提要求。
记忆中的第一道美食,是奶奶的砂锅炖藕。我的老家,冬天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于是冬天的房间里,会烧上一种铁材质的暖脚炉,四条小短腿,圆圆的铁肚子,上下两个铁圆盘,下面的圆盘用来放脚,暖脚;而上面的圆盘是我记忆中的小厨房,可以盖上一个破的搪瓷盆烤地瓜吃,可以围着炉火的圆圈放花生,花生被炉火的温度一点点烤熟,一颗一颗剥开,那种一边吃一边烤火的温暖的小快乐,简直单纯的不要太美好。
而奶奶的砂锅炖藕通常是冬天的标配,砂锅很粗糙,就是那种砂土制作的锅,像炉子一样有着圆圆的肚子,有两个锅耳朵。爸爸买来的藕,被妈妈切成大块,直接丢进锅里,再加上一点简单的材料,开始炖,炉火不大,温火慢炖的感觉让人感觉时间很悠长。不知不觉,藕香开始四溢,充满整个房间,那个简陋的房间在这种香气的侵染下,仿佛会发光。我会盯着奶奶,奶奶开始慢慢吃的时候,我就去蹭吃。藕的味道已然忘记,但是这个吃的过程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砂锅炖藕为什么如此简单,因为妈妈不是那么能干,妈妈又淳朴又善良,但是妈妈的厨房水平实在一般。老家的饮食习惯是面食,早晨一碗玉米糁粥,中午通常是面条,晚饭则还是粥,只不过是跟早晨不同的粥,有时候是咸的面糊涂汤,很随意的做法。
妈妈最擅长的是擀面条,尤其是黑面条,掺了白面和黑面,所谓的黑面就是红薯面。掺了黑白面的黑面条,非常好吃,带着一种润滑和甜香。要想擀好黑面条需要耐心和功夫,因为黑面和白面不是直接掺在一起活好了再去擀,而是要分开单独活面,然后用醒好的白面裹着黑面再去擀,一不留神,就会擀漏了。但妈妈极其有耐心,一下一下,最后就能做出均匀好吃的黑面条来。
记忆中妈妈擅长做一种茄盒,这种吃食不常做,偶尔会吃到,原料是茄子和面,但具体是怎么做的,不知道。只记得,刚炸好的茄子,里嫩外酥,好吃极了,我会贪婪的吃很多。
这个茄盒好吃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我念念不忘很多年。
终于有一天,我自己动手做了一次茄盒,一样的茄子,一样的面,做法是我想象的做法,做出来的茄盒却难吃极了,我看着一盆的“伪茄盒”,舍不得丢掉,自己一个人吃了两天。每吃一块茄盒,我就想一次妈妈,妈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当年的自己,怎么不知道学习一下做法呢?做法应该是很简单的,可是因为没看过最基础的流程,我后来又做了一次,依然还是做不出当年的味道。
我的厨艺完美的继承了妈妈,简直一般的太一般,除了面条,其它的几乎都不会做,而面条是不会手擀的,只会外面买,什么馒头之类的面食做法,我更是一窍不通。
老公无数次质疑,说我到底是不是河南人,怎么都不会蒸馒头呢?学都学不会。
其实,小时候的我,一味贪玩,根本没有机会下厨,厨房里做饭的永远是妈妈,我只是偶尔替个班,煮次粥,炒个简单的青菜。
因为妈妈的一般厨艺,我对好吃的异常敏感。有机会在外面吃饭,一定是很开心的。初中是在外地念的,交了很多村子之外的好朋友,有个女孩叫王浩利,长的又温柔又好看,特别喜欢她。可是这么美丽的女孩子,却有狐臭这个隐疾,冬天还好,夏天时候,就会有很明显的气味,也因为这个原因,她的朋友并不多。
我和她还有另外一个朱姓的女孩子,三个人关系极好,于是,有时候放假,就会跟她去她家里玩。她的家很简陋,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之家,她的妈妈也是很温柔的样子。有一次,她妈妈给我们烙菜饼,就是把面和马齿苋菜活在一起,烙成的薄菜饼。我之前在家里也吃过这种菜饼,这种马齿苋在老家非常常见,随便在上一块地里,一会就能挖到一篮子。
同学妈妈似乎会魔法,这么简单的两样东西,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一道美食。菜饼烙的很薄,特别香,令我只吃了一次,却记忆到今天。同学妈妈的菜饼,跟我妈妈做的菜饼区别太大了,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简直是云泥之别。妈妈的菜饼里全是菜的味道,一点也不香。
这位王姓好朋友,上完初中就辍学了,据说去了遥远的西安,结婚了,一别多年,再无消息。但是前几年,机缘巧合又联系上了,才知她现在已经在西安安家落户,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此刻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很多往事,她的巧手,她的细心,她的温暖,她亲手为我缠制的幸运扣,一幕幕清晰可见,眼里泪光乍见。年少时候的友谊太过珍贵,可遇而不求!
妈妈烙菜饼不好吃,妈妈烙的油饼也不好吃,而油饼烙的最好吃的是表嫂。表嫂是大姑家的儿媳妇,非常能干的女子,跟表哥情深意重,不嫌弃姑姑家贫,毅然嫁了过来。
嫂嫂不仅能干,还很干净整洁,手巧异常,我很喜欢去姑姑家找嫂嫂玩。
嫂嫂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也不大。我常带着嫂嫂的孩子玩,孩子唤我“红姑姑”,不大的我,带着一个小不点,玩得不亦乐乎。
嫂嫂烙的一手好油饼,饼不厚不薄,油汪汪的,好吃的很,我总没有吃够的时候。
姑姑只有这一个儿子,于是嫂嫂后来就生了四个孩子,有了家丁兴旺的感觉。而有了这四个孩子之后,嫂嫂更为忙碌,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好这四个孩子。
夏天时候,农家的孩子玩泥玩土是常事,脖子黝黑也是常态,衣服上全是灰土更是司空见惯。但嫂嫂的四个孩子却极其干净,嫂嫂每天都为他们洗澡,她在简陋的家里,给孩子准备了一个天然的洗澡池,白天储存一池水,让太阳晒热了水,晚上几个孩子就轮流洗澡。
这几个孩子现在都很有出息,可惜表哥在前几年却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过世了。每每想起我的表哥,就很心痛,想起表嫂,更是难过。不知道表嫂现在守着一个偌大的家,是不是还能开心起来,还会做有爱的美食,温暖自己儿女的胃。
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这些美食,不禁哑然失笑,自己不也是一个“吃货”么?只不过时代不同,爱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式不同而已。
说起吃东西的方式,想起一件趣事。老家是平原,以面食为主,青菜多,肉食以猪肉为主,很少吃鱼,菜市场鲜见有卖鱼的,既然没有卖鱼的,那平常人家,买着吃的就更少了。
七八岁的时候,有一个市里的亲戚结婚宴请,于是,我和家人就一起去市里赴宴,同去的还有另外几个亲戚。这可是我第一次进大城市,我睁着好奇的眼睛,一路看,一路在心里惊叹。
吃饭是在一个饭店里,果然是市里,宴席跟农村的大不同,菜品丰富了很多,其中就有一道鱼,我不会吃,就没吃这个鱼,只见同行的大人们,纷纷举筷,吃的很痛快。忽然一个婶婶咳嗽起来,咳得脸红脖子粗,原来她吃鱼被鱼刺卡到了,她狼狈的样子令我印象深刻,从此我记住了,鱼不能随便吃,吃不好,就会很难过。
后来,有个人送我家一些小鱼,妈妈看了半天也不会做,只好洗干净,裹了面像炸茄盒一样的炸着吃,我吃的小心翼翼,生怕会被卡到。
再后来的一次吃鱼,就是我上中专时候。因为我的贪玩,中考成绩惨不忍睹,父亲没法,就拖了关系,让我去念了中专。城里的一个亲戚有点关系,直接送我和父亲去学校报的名,我于是第一次坐上了小轿车,那是1994年的夏天。
那个夏天,我不仅坐了小轿车,我还第一次吃了糖醋鱼,是在饭店吃的。为了感谢亲戚帮我介绍的学校而请的答谢宴。糖醋鱼太好吃了,又甜又香,鱼肉在汤汁里沾一下,更好吃,我小心翼翼的吃着,永远记住了这好吃的味道。
当时的所有细节都忘记了,唯独忘不了那鱼,带给我味蕾的第一次最美的感受。
鱼很好吃,但我就是不会做,后来交过一个江西的男朋友,他爱吃鱼,更会做鱼,各种鱼他都会做。我在他的熏陶下,居然也学会了炒几个简单的青菜,比如豆豉鲮鱼油麦菜,还有西红烧炒鸡蛋,但是鱼是做不好的。
有一次,他的几个朋友过来吃饭,我自告奋勇做鱼,结果最后上桌的鱼,居然是半熟,令我尴尬至极。从此的从此,我再也不做鱼,更少吃鱼。
儿子却很爱吃鱼,因为他有一个爱做鱼的老爸,家里隔三差五就会做鱼,炖鱼,炸鱼,煎鱼,家里的人都爱吃鱼。
可是我还是很少吃鱼,我怕被鱼刺卡到,我更没有耐心一点点剔鱼刺。儿子和老公没办法,就把鱼刺剔掉给我吃。
现在的生活已经早已不愁吃穿,但是也再也没有了当初对好吃的食物的期盼,以及偶尔一次遭遇美食的美好体验。
昨天收拾衣柜,赫然发现,那么多衣服。已经将近两年不添新衣的我,依然还有很多衣服可以穿。
而所谓的好吃的,对于我,也已然没有了任何诱惑和期盼,我更愿意青菜一把,粗粮一块,清淡的饮食,一天里都是粗茶淡饭,更变成了我的最爱。
那些伴随着美食的记忆,其实都是简单朴素的爱。
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因为永远没有满足过,所以念念不忘。
爱吃美食,能有幸不断满足自己的愿望,未尝不是成长中的幸福。
就在今天早晨,看到小区旁边新开了一家驴肉蒸饺店,过一天,要买给儿子吃呀!因为我的吃货儿子,已经念叨好几次了。希望儿子长大以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馋模样,也会会心一笑。
而我记忆中的这些“美食”,则会永远温暖我,让我感恩生命中遇到的一切。